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官方網站

把調查研究的“桌子”擺到群眾中去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系列談之三

張 博
2019年07月04日08:17 來源:河北日報

調查研究不僅是一種工作方法,而且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得失成敗的大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上世紀80年代在正定工作期間,騎自行車下鄉跑遍了全縣的每一個村庄,深入到群眾當中拉家常、問寒暖。他還時常在街頭“擺桌子”,真真切切地聽民聲、察民情。那個時期,正定出台的許多文件和重大決策,都跟這些調研有直接關系。回憶起習近平總書記在正定工作的往事,許多人都有這樣一個印象——“習書記從不在辦公室閑坐”。

輕車簡從深入一線、認真調研掌握第一手資料,始終是習近平總書記的優良工作作風。在正定,他跑遍了全縣所有村﹔在寧德,他到任3個月就走遍了9個縣,后來又跑遍了絕大部分鄉鎮﹔到浙江后,用一年多時間跑遍了全省90個縣市區﹔在上海他跑遍了全市19個區縣﹔到中央工作后,他的足跡更是遍及大江南北。習近平總書記在調查研究上的親力親為,為廣大黨員干部樹立了光輝榜樣。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就像一座橋梁,連著真知與行動,連著信息與決策,連著黨心與民心。想不想、能不能把調查研究的“桌子”擺到群眾中去,是計量工作水平的“溫度計”,也是檢驗為民初心的“試金石”。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毛澤東同志親自深入到廣大農村,用心用情用功調查研究,寫出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等經典調查報告,為探求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礎。我們黨的歷史表明,邁開雙腿到群眾中去,才能了解真問題、掌握真情況,才能做到社情民意在胸、百姓冷暖不忘,時刻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才能從實際出發,提高認識的科學性、決策的針對性、工作的有效性。

把調查研究的“桌子”擺到群眾中去,要“身入”更要“心至”。放下架子、扑下身子,面對面交流,心與心碰撞,聽到的是群眾心聲,看到的是實際問題,收獲的是真知灼見。高高在上、打打官腔,走馬觀花、淺嘗輒止,群眾就會敬而遠之,真心話不和你說,實際情況不跟你講。1964年,周恩來同志到邯鄲調研紡織女工福利待遇問題,看到大家非常拘謹不肯講困難,便同兩年前見過面的勞動模范李秀芹拉起家常,從婚姻談到“菜籃子”,再到她的工資……春風化雨般打消了大家的顧慮,聽到了實話、掌握了實情。

調查研究的過程是一個向群眾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把調查研究的“桌子”擺到群眾中去,不是為了聽而聽,更不是“閉著眼睛捉麻雀”,而是著眼於解決實際問題。倘若僅僅為了調查研究而調查研究,不去了解和解決實際問題,那就偏離了調查研究的目的。1981年,“農業學大寨”先進縣的錦旗高懸在正定縣委的會議室裡,而全縣老百姓卻連溫飽都得不到保障。面對“高產窮縣”這個怪狀,習近平的心情十分沉重。他通過調研發現,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高征購造成正定農業結構比例失調。隨后,他跑省進京,向上級部門反映困難,要求減少征購任務,為“正定人民立了一大功”。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把調查研究的“桌子”擺到群眾中去,通過深入調查聽真話、察實情、發現問題,通過深入研究找症結、謀實招、解決問題,廣大黨員干部就一定能更好正確認識客觀世界、改造主觀世界、轉變工作作風、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更好擔負起時代和人民賦予的光榮使命。

(責編:王珂園、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