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評:不妨多一些“解剖麻雀”式調研
“解剖麻雀”是一種調研工作方法,具體是指通過深入研究具體典型,從中找出事物的規律。毛澤東同志一直都喜歡用“解剖麻雀法”來研究問題,在他的《尋烏調查》《長岡鄉調查》《才溪鄉調查》等著作中,“解剖麻雀”式調查研究經常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學習教育、調查研究、檢視問題、整改落實貫穿主題教育全過程。調查研究是成事之基,“解剖麻雀”式調研突出要深入實際、聯系典型進行研究,是一種科學的調查研究方式,廣大黨員干部不妨多一些“解剖麻雀”式的調研,在調查研究取得實效的同時提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沉心“找麻雀”。“麻雀”在哪裡?在基層和一線。但是一些干部總喜歡在辦公室做調研,在書本上找、在圖片裡找、在別人的描述裡面找,很明顯,這樣找到的“麻雀”是沒有代表性和可研究性的。“紙上”調研也充分反映了干部作風慵懶漂浮、不追求客觀實際,存在應付心理和缺少解決實際問題的辦法,最終讓調查研究成了“形式主義”。基層群眾反映的問題,必然要在基層得到解決,不沉下身子到基層去找,“麻雀”是不會主動飛到辦公室來的。“解剖麻雀”式調查研究,強調要端正態度,要放得下架子,多眼睛向下看,要沉得住氣、吃得了苦,多深入群眾主動了解問題,注重在基層收集第一手素材。要練就一雙“找麻雀”的慧眼,少一些“異想天開”,多一些“眼見為實”﹔少一些“走馬觀花”,多一些“按圖索驥”﹔少擺“官架子”,多當“小學生”。要結合問題的進一步發展,進行系統性、全面性的思考,這樣才能真正找到問題。
精心“選麻雀”。“解剖麻雀”,並不是要把所有的“麻雀”一一解剖,最重要的是選對“麻雀”,看“麻雀”是否有代表性。要掌握從個別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由個性到共性的認識原理,善於以小見大、歸納總結。當前的一些干部在基層調查研究,要麼“眉毛胡子一把抓”,要麼“看到芝麻丟西瓜”,還有的看問題主觀片面,發現不了問題的實質。俗話說“方法不對,努力白費﹔方法找對,事半功倍。”“選麻雀”要一份行之有效“選”的方案,也要有一雙善於發現典型的“火眼金睛”。開展“解剖麻雀”式調查要突出針對性、客觀性,要堅持問題導向,不做“無頭蒼蠅”,不選擇“盆景”“標本”,更不能側重於一隅,以偏概全。要圍繞工作中遇到的難題或者基層反映的具體問題來精心選擇調研點,學會帶著“問題”到基層,以“釘釘子”的態度,多在基層一線問題普遍集中、群眾呼聲高的地方多“蹲點”,以尋求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
耐心“剖麻雀”。俗話說,“麻雀雖小,肝膽俱全”。開展“解剖麻雀”式調研,一方面要有全身心投入、打持久戰的耐心,一方面也要有全面分析研究、打攻堅戰的“鑽勁”。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是調查研究的必經過程,做好調查研究,要深入更要“身入”,“身至”更需“心至”。一些同志在開展問題研究的時候沒有耐心,缺乏一股“鑽勁”,往往抓住一點皮毛就認為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的同志在研究時則顯露出極大的畏難和懈怠情緒,沒有“解剖麻雀”的本領,導致問題長時間得不到有效解決。在《尋烏調查》中可以看到,作為“商業”的“門外漢”,毛澤東同志在調查尋烏城時,總共細化出了鹽、雜貨、油、豆等20余項,從最細微之處,摸清了尋烏城的“底數”,為認清中國農村和小城市的經濟狀況提供了“樣本”。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搞調查研究,就要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定力和毅力,要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和信心。面對“麻雀”時,隻要我們敢於迎難而上、持之以恆,繼承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就一定能讓調研“開花結果”。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