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官方網站

【推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向縱深發展——典型風採】

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記臨汾市隰縣下李鄉長壽產業聯合黨委委員王海平

2019年09月05日10:43 來源:山西日報

王海平在大棚內查看溫度。 記者郭玉琴攝

209國道從長壽村穿村而過。秋陽之下,一側紫川河蜿蜒流淌,一側整齊的大棚分外耀眼。

走進大棚,花菇簇簇,清香陣陣。貧困戶劉玉珍一邊採摘,一邊嘮著家常:“等咱學下了技術,也在自家院裡蓋個大棚。”

“沒問題,到時候我給你蓋……”接話的正是王海平。

44歲的王海平是土生土長的下李鄉人。早年外出打拼,從技術小工一路做到公司總經理,后來又開始經營酒店。這期間,他經常回鄉,沒事就愛在村裡的溝溝梁梁上轉。村裡人依然靠天吃飯,就連全縣普遍發展的梨果產業,也因該鄉位置偏北,氣候較寒冷而與之無緣。家鄉脫貧無門的現狀深深刺痛了他,成了他心中揮之不去的牽挂。

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看到了希望。王海平發現毗鄰下李鄉的交口縣石口村發展香菇短短幾年就讓村裡大部分人都發家致富了。兩個地方地域相近,氣候相似,可不可以借鑒他們的經驗呢?2016年,深思熟慮之后,他放棄年薪百萬的工作,回鄉創業,並注冊了常興農貿有限公司,搞香菇種植成了首選。

對王海平的決定,家人並不支持。妻子說:“好不容易出來了,又回去當農民。”剛上大學的女兒說:“隔行如隔山,瞎折騰。”

王海平則動員家人說:“我已經做了大量的功課,心裡有底。下李鄉是我長大的地方,這塊土地上有我的親人和朋友,眼睜睜看著他們在貧困線上掙扎,我心難安。”

2017年,王海平先在長壽村集中流轉土地150畝,新建大棚20座,種植香菇。長出來之后,他就給村裡每家每戶都送了香菇。“就是想讓鄉親們從小小香菇看到致富的希望,擰成一股繩脫貧。”

摸爬滾打了近一年,王海平的菌菇種植初見效益。去年,下李鄉組建了長壽產業聯合黨委,周邊7個村抱團發展集體經濟。下李鄉黨委副書記、聯合黨委書記楊晉偉介紹,下李鄉通過外出學習考察,結合實際,探索發展了“村社合一、統一經營”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

王海平與長壽村股份經濟聯合社合作,互利雙贏。他開始大刀闊斧發展香菇種植產業,不但新建了菌棒廠,還擴建了54座大棚,靈芝、羊肚菌等高端品種也相繼落地。因為看好王海平,聯合黨委的7個村委會將產業扶持資金捆綁起來,集資45萬元入股常興農貿有限公司。

今年4月18日,長壽村股份經濟聯合社的第一期分紅大會,下李鄉辛庄村黨支部書記王文平記憶猶新,當天,長壽村黨員活動室人聲鼎沸,長壽村、下李村、張村、辛庄村等7個村黨支部書記齊聚一堂,大家在歡聲笑語中分享收獲的喜悅。王文平說:“我們村在合作社裡集體入股5萬元,半年時間就分到3000元紅利,通過全體村民決議,我們又將這些分紅繼續作為股金投到合作社裡。”

如今,王海平接收村級集體經濟入股,吸納貧困戶就業。企業用工在出菇高峰期達到300人次,大多是村裡流轉土地的貧困戶。在大棚裡干活的長壽村村民賈文斌說,他家在合作社裡入股了4畝地,去年分紅4000多元,加上他在大棚裡打工,每個月還能賺2600多元,比以前種玉米強多了。

王海平實行“雙菇輪種”,每年5月至10月種植平菇、香菇,10月至次年4月種植羊肚菌,公司一年收入近百萬元,發展勢頭越來越好。他始終沒有忘記最初“帶著鄉親們一起致富”的承諾。他用公司食用菌管理技術對村集體經營的菌菇大棚提供全程免費技術指導,優先向村集體經營的菌菇大棚提供菌棒等原材料,並且借助他的固定客商為村集體提供優質高價的銷售渠道。

在王海平的菌棒廠,梨果樹枝在這裡經過科技“催化”變成了菌棒。隰縣共有梨樹、蘋果樹38萬畝左右,每年修剪落下大量的枝條,這些廢棄枝條以前隻能燒柴,一堆堆擺放在房前屋后,既浪費了資源,又影響村容村貌。王海平嗅到了這份商機,向專家請教,把樹枝粉碎成木屑,再加工成菌棒,發展“樹枝經濟”,公司銷售額增加到200萬元。

談到未來,王海平說,眼下,用完的菌棒可以還田,他正在嘗試發展有機循環產業。長遠來說,下李鄉風光秀麗,石馬溝風景區位於下李鄉國家原始森林內,林木蔭郁,流水潺潺,空氣清新,堪稱天然氧吧,他想在下李鄉打造一個周邊縣市游客集休閑度假、採摘游玩、觀光休憩於一體的城市“后花園”,再為家鄉振興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記者 郭玉琴 通訊員 張瑞強)

(責編:王靜、王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