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人玫瑰手有余香——記稷山縣學雷鋒志願者協會會長潘春虎
11年來,“80后”潘春虎帶領著一群人,在稷山通過攙扶、點燈、撐傘、撫慰、護送、救助等方式,為他人、為社會無私奉獻著。他們用親切的笑臉、溫暖的懷抱、伸出的援手、耐心的解答,把心中的志願精神化作一個個具體行動。
“要想修鎖,先學做人。”1999年3月,19歲的潘春虎跟隨姑父宋薛宣到北京市大興區,開始學習修理鎖具。當時正值學雷鋒志願月活動,姑父作為北京大興學雷鋒服務隊的標兵帶頭人,天天帶著潘春虎去給困難群眾免費修鎖,給孤寡老人打掃衛生……潘春虎嘴上沒說,心裡犯嘀咕,“修鎖沒學會,倒天天跑去做好事幫助別人”。可時間一長,潘春虎心裡也品出個道道來,“幫助了別人,自己也很快樂”。
在學徒的9年時間裡,潘春虎跟隨學雷鋒服務隊一起到社區、下部隊、去學校等地為群眾服務。“中國雷鋒”孫茂芳、雷鋒生前最親密戰友喬安山曾多次來到服務隊作報告,與隊員一起參加學雷鋒做好事活動。每當看著這麼多“活雷鋒”與自己在一起,潘春虎心裡都很自豪。學雷鋒做好事漸漸地也成為了他的一種習慣。
2008年,潘春虎回到稷山。他帶回家鄉的不僅有修鎖的技能,還有讓更多人參與學雷鋒活動、讓家鄉變得更美麗的決心。
“那個時候,縣城裡認識的人不多,我就先從左鄰右舍開始‘游說’,沒想到大家積極性都挺高。”一個月后,由潘春虎、個體鎖匠任鮮春、理發師席便英、個體戶老板寧仁凱、修車師傅黃維剛、吳志忠等人組成的學雷鋒志願者服務小組成立了。“剛開始的時候,大家穿上紅馬甲還有點不好意思呢!”
隨后,共青團稷山縣委命名潘春虎的修鎖服務攤點為“學雷鋒志願者服務崗”,並為其頒發了“青年志願者”徽章。身為領頭人的潘春虎也在自己的修鎖攤位上豎起了學雷鋒標志,半價或免費為殘疾人、老年人等弱勢群體服務。
行勝於言。“要讓更多人參與,就要多開展志願服務活動,設計出更多接地氣的項目。”可是,要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並且要讓參與進來的人樂在其中,談何容易?潘春虎的“秘訣”就是,“群眾需要什麼、我們就提供什麼”。
回到家裡,文化程度並不高的潘春虎靜下心來,上網查、翻書本,認認真真搞活動策劃,端午節的愛心“粽”動員、教師節的“最美的花獻給最可敬的人”、向煙頭垃圾宣戰、尋找愛心企業給貧困生捐款……每次搞活動都有響亮的口號,都切實讓群眾受益。
3歲的陳博軒是協會裡最小的志願者,因為是腦積水患者,出生沒多久,陳博軒就得到了大家的幫助,有幫助聯系捐款的,有幫助尋找治療方案的,還有去家裡走訪慰問的。病情穩定后,陳博軒就跟著爺爺陳付更一起幫助別人。“你別看陳博軒年齡小,撿煙頭、發宣傳單都積極得很,但就是不參加去醫院的活動,不能看見穿白大褂的人。”說這些的時候,潘春虎的臉上一臉慈愛。
參與者越來越多,活動范圍越來越廣,2010年5月,這個學雷鋒小組正式更名為稷山縣學雷鋒志願者協會。這一年,潘春虎也正式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他說:“現在更不能鬆懈了,要帶動越來越多群眾加入志願者隊伍,使志願服務生生不息、充滿后勁。”
現在,做志願服務已成了潘春虎的習慣。有一次,正值麥收時節,下底村衛生所打電話要換鎖,15公裡的路程,騎摩托40分鐘可以到,但潘春虎騎了3個小時,當衛生院的催促電話打來時,潘春虎已經是第7次停車,他正給沿途地裡燒秸稈的村民,講燒秸稈的壞處和危險。“大家都知道我是在幫助別人,也都理解了。”他說。
志願服務由點點滴滴、實實在在的小事匯聚而成,卻“一針一線”地編織起社會文明的靚麗圖景。作為稷山縣志願服務的帶頭人,潘春虎24小時待命。去年冬天的一個夜晚,他11點多接到電話,說稷王街路口有個醉漢躺在路上,潘春虎立即聯系了兩個志願者趕過去,把醉漢帶回自家幫他換洗了衣物,等到第二天酒醒了才送人回去。“接到這樣的求助電話,我們就得立馬行動,不然就把群眾對我們的信任感丟了。”
66歲的陳菊娥,連續做了5年多的志願服務,有小兒推拿、正骨的技術,隻要有困難的群眾來找她都能得到免費治療。她說:“每次潘會長打電話說有人需要幫忙正骨,即便飯吃到一半,我也撂下筷子走人,老伴都習慣了。”
現在,除了自己,陳菊娥家裡又有了兒子、孫子、外孫女3個學雷鋒志願者,“我外孫女第一次參加活動時還不好意思,碰見熟人都用小紅旗把臉擋住,現在啥活動她都跑在最前面。她說,這種快樂隻有做過志願服務的人才能理解。”
有時間做志願者、有困難找志願者。“接下來,我想提高我們志願服務的專業化水平,擴大志願服務的覆蓋面,使向上向善、互幫互助的社會風尚進一步深化,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入腦入心。”潘春虎信心十足。(記者 王 荔)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