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官方網站

鄉村振興的“耕耘者”——記樂都區高廟鎮新庄村黨總支書記李連和

2019年09月17日16:35 來源:青海日報

拼搏實干、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助人為樂……這些詞來形容任何一個人,都會是一種優秀的品格,而用來形容李連和,依然顯得蒼白無力。

李連和,曾經一位普通的農民,從一名身無分文的打工者到一名帶領村民致富的領頭雁,從一名身家幾千萬的大老板到一名回鄉建設家鄉的耕耘者,從一名幫助他人度過困難的好人到帶領全村走向富裕的強人,從一名植樹造林的綠化者到一名鄉村振興的領跑者。

“成功不是為了追求名利,而是為了對社會有所貢獻,從小我就受過苦,總想有一天能出人頭地,擺脫貧窮,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帶領群眾一起發家致富”。對於李連和來說,這就是他的初心和使命。

今天,在李連和的帶領下,昔日的窮山溝變成了“金窩窩”,村民們邁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而這背后的辛酸與艱難,又有幾人知呢?

邁出人生第一步

李連和家住高廟鎮卯寨溝新庄村,自幼家境貧寒。1977年高中畢業后的李連和回鄉務農,蒔弄家裡庄稼的同時,一有時間就找飯館打工掙錢。

那時候家境不好,又正值年輕力壯飯量大,經常吃不飽肚子,因此在飯館打工的時候,隻要見到客人有吃剩下的還能勉強充飢的食物時,李連和一定不會在意那是別人吃剩下的,隻會當做一頓“美餐”立馬解決。

飯館打工的一天,李連和聽到幾個正在吃飯的年輕人談論去外地務工的事情,正在一旁倒水的他聽得入了迷,心已經在外面的世界了,客人吃飽喝足離去的那一刻,他再也不能甘心在這小飯館做一輩子跑堂,他鼓起勇氣扔下抹布立馬追了出去,語氣低沉地問道:“哥,能不能也帶上我和你們一起去外面掙錢,我不想在這個小飯館干一輩子,你們看我身強力壯,什麼苦我都能吃。”

看到李連和真誠的面孔和一副強壯的身板,那幾位大哥也不好意思拒絕,當天就在路邊談妥了。

后來談及此事,問李連和哪來的勇氣時,他說:“當時的我被他們的聊天內容吸引了,仿佛在眼前出現了外面繁華、富有的景象。”

鼓足勇氣,背井離鄉,然而來到廣西這個不毛之地的他也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並非想象中的那般美好,他隻看到了眼前的一片荒蕪需要從頭開始建設。

從一個小飯館跑堂到現在扛起鐵鍬建設的工人,李連和有點不習慣,但是來自骨子裡的拼勁讓他迅速掌握了最基本的工作並且比別人還有干勁,一步一個腳印,一年后,他既能把工作高效完成,同時還掌握了很多技術。

轉眼間到了冬休期,所有工程都停工了,李連和想著不能這麼早回家給家裡增加負擔,也不能將自己辛勤掙得的那點錢花費在吃飯上,無處工作的他曾在街頭要過飯,也在街頭擦過皮鞋,隻為吃上一口飯。

說起那時的歲月,李連和覺得自己不成人樣,他穿的衣衫襤褸,一個袖子有一個袖子沒有的破上衣,褲子也隻能遮羞,滿臉的泥巴和胡子交織在一起,簡直像炕上鋪的毛氈。

踏實、勤勞、聰明的李連和漸漸地得到了老板的賞識,也迎來了人生的轉折。李連和從一名普通的工人升到公司的小帶班。李連和之前幾年的積蓄和帶班期間拿到的工資讓他開始逐漸成為村裡的“有錢人”,每逢冬季回家,李連和成了村裡的小紅人。

從那時候起,李連和開始帶著村裡踏實、肯干的年輕人外出掙錢,成了村裡的包工頭,偶爾,碰到自己團隊的年輕人家裡有困難,他也會慷慨解囊,200元或者300元,給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九十年代的200元300元是一般工人近一個多月的工資。

十幾年的打拼和經驗積累,讓李連和的人生再次迎來了轉折。1986年,李連和組建了勞務公司,從一名打工者蛻變為一名“老板”,主要承包電力工程,帶領鄉親們走南闖北,公司逐步發展壯大,也帶富了一部分群眾。

創業功成 回饋鄉裡

十幾年在外打拼,讓李連和更加懂得教育的重要性。

1997年,冬休回家的李連和聽說村裡的民辦小學老師上課期間不在崗,經常無故給孩子們放假回家忙農活,還時不時聚在一起喝酒,這件事讓他非常震驚。

李連和透過村庄貧窮落后的表象,看到了教育落后失敗的本質,他當即決定一定要將這件事解決,不能再耽誤咱們的下一代,過渾渾噩噩的日子。

當時村裡的老人們都說:“娃娃們不是去念書了,是去念饃饃的。”

於是李連和再一次鼓起勇氣走進了縣教育局的大門,在外的經歷讓他在談到教育問題時也能對答如流,談到如何改變時也能暢所欲言,談及如何解決資金問題時也能挺直腰板。

最后,和教育局的協商下,他決定自己出一部分資金,教育局解決一部分資金,共同請公辦老師為本村的學生授課。

20年前的新庄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干旱溝,十年九年沒坐頭”、“媳婦給到新庄村,擔水擔到腰彎掉”,說的正是卯寨溝,也足見當時新庄村的基礎設施落后。

“當時新庄村靠天吃飯,天若下雨,飲水豐足,天若持續放晴,吃水都是問題,那時候吃的水都是窖水,有時候打起的一桶水非常渾濁時不得不放入豆面或者明礬進行靜置澄清。”李連和說出了當時村民吃水難的困境。

1997年,李連和看不下去鄉親們飲用這麼渾濁的水,於是他又再一次找到有關部門,說是厚著臉皮也好,說是耍老賴也好,最終在他的堅持下,卯寨溝飲水項目才有了一些眉目,他也拿出了一部分資金用於村裡的飲水項目。

1997年,村裡的王國秀家裡蓋房,就在澆筑圈梁的時候少了幾袋水泥,王國秀一家人也沒辦法了,眼看著之前的混凝土都凝固了,在澆筑不上就很有可能造成梁的斷層,於是李連和立馬把家中積存的幾袋水泥送到了王國秀家裡,順利的完成了圈梁的澆筑。

2007年,高廟鎮東村的黨支部書記找到李連和,說東村的一個孩子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學,由於家裡沒錢不得不輟學,想請李連和贊助一些,幫孩子順利入學,那時候考上大學非常不易,李連和一聽后立馬和東村書記一起去了孩子家裡,並親手把自己隨身帶的幾千塊錢塞到了孩子手裡,現在那位孩子大學畢業后在格爾木市工作。

2011年,在外闖蕩的李連和回到了家鄉,放下身段,不再是老板,不再是有錢人,而是一名實打實的創業者,不過這次是在家鄉創業。

李連和先后嘗試了養殖業,但都覺得無法做出效益,於是他又在村裡開起了磚廠,開磚廠期間帶動著村民掙了一些錢,也為村委周邊的一些勞動力提供了就近的就業機會。

2012年村民李貴生家的房子快要倒塌了,李連和得知后就勸李貴生修建新房子,李貴生家有沒有那麼多錢,所以非常不情願,說寧願在破房子裡住,李連和當即就答應在自己的磚廠免費給他拉價值兩萬元的紅磚作為建材,后來李貴生才放下心裡的負擔,同意建房了。

后來,李連和的磚廠雖然有一定的效益,也能帶動一部分人掙錢,但是對村庄的污染特別大,同時依靠磚廠帶動全村致富不太現實,所以他索性就關了磚廠,開始琢磨怎麼給家鄉留下一筆可持續發展的財富。

綠化荒山 蔭遮后代

2013年,李連和通過電視看到兩會期間的“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主題,同年他又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既通俗易懂又富含哲理的話后,讓他思緒萬千,又想起了父親常常談起的綠化荒山、蔭遮后代的夙願。

李連和第二天就決定自己出錢、自己出力要好好綠化一下周邊的荒山,那一刻他想到了隻有自己家鄉的生態環境變好了,自己家鄉的荒山荒坡變綠了才是留給后代最大的財富,才是新庄村持續發展的源泉。

2013年開始,李連和先后投資1000多萬元,帶領群眾綠化卯寨溝東西兩面的荒山荒坡約133公頃,每年春秋季節,他雇用本村和周邊村庄的大量的剩余勞動力上山植樹,並積極鼓勵群眾義務植樹、阻止毀壞樹木的行為。

6年來,他把植樹當成自己的事業和責任,年復一年、一季又一季的造林、守綠、護綠,經過不懈奮斗,昔日光禿禿的大山終於披上了綠裝,今天,站在山嶺的觀景台上遠遠望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幾個大字筆挺的立在新庄村對面的山上。

“大”善之余,“小”善不斷。荒山荒坡的綠化花費了李連和很多的積蓄,但他卻給家鄉留下了一片“金山”,這種大善是一種為后代子孫造福,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行大善之余,他也不忘幫助鄉親們度過困難。

2014年12月,扎門村王樹林家意外著火,導致土木結構的主房,旁邊的草房,停在門口的三輪車都燒完了,就連給老人准備的棺材也燒了,李連和得知此事后將准備好的2萬元錢塞給了王樹林,還囑咐他:一方面這點錢用於最近的日常生活,一方面用於日后房屋修繕。

2018年9月,新庄村王進紅的母親和兒子去自家農田收庄稼,歸來的途中不小心從農用車上摔下,由於其母親年齡較大,經搶救無效后不幸去世,王進紅一人帶孩子,家庭狀況不太好,李連和聽到此事后拿出准備的7000元錢給了王進紅,次年王進紅的孩子考上大學后,李連和借著表示祝賀之意又將4000元錢送到了孩子手裡。

打出鄉村振興的“金字招牌”

2015年開始,李連和開始慢慢琢磨新庄村的發展出路,經過他對農業、養殖業、低端生產業的觀察和嘗試,他覺得新庄村不適合往這些方向發展。

他每天都為整村的發展出路而沉思,直到一周后他在隨車的調頻電台上聽到青海獨特的地貌和環境很適合發展旅游業。這使他又想到了自己這幾年在山上種的樹大部分已經成活,並且已經漸漸有了綠意,很適合開發旅游,於是他立即爬上山頭看了一下整村的地理位置,土地使用情況和發展旅游業的空間如何。

那天之后,李連和仿佛找到了許多年前在外闖蕩時年輕的自己,終於又找到了可以在自己家鄉干一番事業的方向,不久他著手修建了現在新庄村最核心的“和園”,剛開始大家對卯寨的知曉不高,來的游客也不多,但是在和游客閑聊之余,他聽出城裡人假日無處休閑、放鬆,於是看到了這裡面的機會。

2017年適逢村裡換屆選舉時,李連和在村裡的威信和多年來對鄉親們的幫扶,他以高票當選為新庄村黨支部書記。

身份的變化也讓他的想法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從開始的幫扶個別人,到帶領全村父老鄉親致富的蛻變。這一年,他通過吸收村裡的貧困戶,無業的鄉親在“和園”就業,帶動了一部分群眾在自家門口增加了收入。

2017年10月在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李連和敏銳的嗅出這才是適合新庄村發展的指導思想,經過仔細研究和鄉鎮領導的探討后,他決定率先在卯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2018年3月,學習借鑒先進經驗和廣泛征求黨員群眾意見的基礎上,李連和成立了卯寨景區黨總支部,轄新庄村黨支部、扎門村黨支部、老庄村黨支部,並當選為卯寨景區黨總支部書記。

起初群眾對鄉村振興戰略的了解度還不夠,對李連和帶動三村村民致富的信心還不足,於是他挨家挨戶做工作,讓群眾知曉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發展鄉村旅游能夠帶來什麼,能夠如何致富,能夠如何讓卯寨這個窮山溝變成金窩窩,他還先后幾次帶著黨總支部的黨員、村裡的群眾、卯寨的年輕人去省內外考察學習,吸收先進做法和經驗,此舉讓三村的黨員意識到這是一個機遇。

由點及面,初步帶領三村鄉親發展致富,實現最初的心願。如今的卯寨景區已經發展成為全省范圍內知名的旅游景點,而且一天一個樣,越來越好。

今年4月份,前一天晚上李連和才說要把原來的恐龍園遷移到花田二期的旁邊,第二天早上花田中搬移下來的恐龍模型已安裝完成,正因為有了李連和的實干,才有了卯寨的今日。

卯寨景區的發展帶動增加了周邊村民的收入,新庄村、扎門村、老庄村、東村周邊村民在卯寨就業務工的人數已突破300人,每人每月可實現3000元左右的收入,還有一部分通過買賣自己的無公害農產品或者自己開鋪子增加收入,這裡面既有幾個村的建檔立卡戶、困難群眾,也有健壯的青年,外出歸來的年輕人,他們不再需要李連和的直接救濟幫扶,而是可以通過自己的雙手擺脫貧困、解決困難,同時也能夠讓自己的日子過得更加滋潤。

這讓其它很多村的村民羨慕不已,李連和也初步實現了帶領全村鄉親致富的願望。新庄村村民李積全說:“發展旅游以后,游客就多,我們種植的西紅柿、辣椒、洋芋、櫻桃、核桃等賣得也好,鄉親們的收入增加了不少。”(本報記者 張多鈞)

(責編:劉尤罕、王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