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官方網站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做新時代社會主義新西藏合格知識分子

王明蓮
2019年10月03日14:02 來源:西藏日報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作為生活工作在西藏的知識分子,當沿著先輩足跡,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治邊穩藏重要論述相結合,牢記初心使命,勤修身、勇擔當、真治學,做無愧時代、無愧人民、無愧歷史的新時代合格知識分子。

  核心提示

  100年前,在國家危難民族危亡之際,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帶領中國廣大人民群眾進行了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這場運動拯救了民族危亡、捍衛了民族尊嚴、凝聚了民族力量,鼓動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為實現民族復興的志向和信心。同時,在中國意識認同面臨深刻危機之際,正是這批先進知識分子選擇並傳播了馬克思主義,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從思想上和干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基礎。在愛國主義偉大旗幟下,這批先進知識分子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執著品格和頑強拼搏的無畏精神,引領著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為了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奮勇向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廣大知識分子是社會的精英、國家的棟梁、人民的驕傲,也是國家的寶貴財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作為生活工作在西藏的知識分子,當沿著先輩足跡,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治邊穩藏重要論述相結合,牢記初心使命,勤修身、勇擔當、真治學,做無愧時代、無愧人民、無愧歷史的新時代合格知識分子。

  勤修身

  做事先做人,做人必先修身,修身是做人的重要前提和手段。在中國古代,理想的人格狀態是儒家弟子孜孜以求的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儒家弟子一生必須要不斷地修養自身道德學問,以期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在古人看來,修身的先決條件是格物、致知、誠意和正心,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求知識分子端正學風、潛心治學,把個人價值實現與國家發展需要結合起來,在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服務中實現個人最大的價值。

  孔子堪稱儒家修身成功之典范,其修身主要強調以下幾方面內容:第一是知恥。此為修身之第一要務,《管子》言:“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明代思想家顧炎武認為,士大夫應是一個時代社會良好風尚之倡導者、引領者和督促者,因為“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知恥而崇德向善,可謂“知恥近乎勇”“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是也。今天知識分子之“知恥”,要堅守身份職責底線,樹牢“八榮八恥”意識,為學求是、為人務本,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告誡,做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的堅定維護者,神聖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十四世達賴反動集團的深入揭批者。

  第二是“明禮”。 “不學禮,無以立”,“禮”是衡量一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標准。君子應學禮、知禮、好禮,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修身思想中的“禮”,除卻其鮮明的階級性與時代局限性外,在今天仍然具有時代價值,它強調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當遵循一定的約定俗成之社會規則、行為規范,在規則制度下做人行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當下人們確定和實現人生價值提供了基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當下知識分子理應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以學問、學術為本,以知識、才能和智慧為安身立命之本。作為教師,要以教學對象為本,以追求真理、創新學術、培育人才為人生內容。同時,知識分子要尊重、敬畏並泛愛大眾同胞,有“四海之內皆兄弟”的雅量和氣度,根植人民、服務人民、造福人民,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第三是“行仁”。在傳統儒家文化中,“仁”是人的一切美好品行的總和,是君子修身的最終目標。“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作為新時代知識分子之“行仁”,當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豁達胸襟與博愛情懷,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與“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無畏,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擔憂分愁,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自覺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生命的價值追求。

  知識分子應勤於修身,加強學習,適時自省,嚴於自律,勇於他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常補黨先進思想理論的“精神鈣”,充電專業知識領域的“能量源”。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實用的學習技巧,把握規律,融會貫通。以“樂學”“好學”為常態,做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學為樂,常學常新。時刻反躬自省、自重、自警、自勵,潔身自好,存正祛邪,注重修身養德,增強防腐拒變的“免疫力”。“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知行合一,將自省與學習相結合,實現“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中國共產黨歷經近百年風雨而能枝繁葉茂,除了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源泉外,那就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傳統自律修身模式基礎上,堅持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將自律與他律相結合,才從一個最初隻有50多人的年輕政黨,發展成為今天擁有9000多萬名黨員的世界第一大執政黨。今天的知識分子,不但要“讀聖賢書”,同時兩耳須聞“窗外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正人必先正己,正己也要正人。列寧曾說:“不怕承認自己的錯誤,不怕三番五次地作出努力來改正錯誤,這樣,我們就會登上山頂。”新時代知識分子不怕錯誤是一種膽識,接受他人指出的錯誤是一種境界。鄧小平同志說:“有錯誤,自己講,而且講夠,又能傾聽別人批評的意見,這就有了主動,就可以使大家心情舒暢。這樣做絕不會損害自己的威信,隻會提高自己的威信。”

  勇擔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斗,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責任意識是知識分子的基本素養,天下為公是知識分子應有的情懷。以國家人民為重的憂患意識與強烈的責任感是從古至今知識分子一貫的優良傳統,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時代更加需要知識分子擔負起沉甸甸的責任。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指出:科技界知識分子應切實擔負起科技事業的重任,努力為把祖國建成創新型國家、建成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樹立良好的學術道德,要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嚴肅對待學術研究的社會效果,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深厚的學識修養贏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領風氣,在為祖國、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文藝界知識分子應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自覺堅守藝術理想、提高專業素養,有高尚的人格修為和“鐵肩擔道義”的社會責任感,能正確處理義利關系,作品講求品位,追求社會效果,以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優秀作品作為畢生的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 古人修身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達己”是為“達人”,這是古代知識分子的擔當。在“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中,以“嚴以修身”開首,同時又以“做人要實”結尾,體現了共產黨人從嚴上要求、從實上著力的價值追求和政治品質。知識分子作為當前社會發展、國家進步的重要人才資源,關鍵是立足本職工作勇擔當。

  第一是想做。立足崗位、學以致用、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自覺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國家事業,把個人的知識和能力投身於本職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科技工作者在科學研究中要甘於寂寞,扎根實驗十年無果無人問津恐怕是十之八九之事﹔文藝工作者既要腳踩堅實大地深入群眾,又要仰望燦爛星空“浮想聯翩”,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自身留清名,創作出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精品力作。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堅定文化自信,要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國發展和我們黨執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出一大批重要學術成果,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無愧於時代的重大貢獻。第二是會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積極投身創新發展實踐,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緊緊圍繞經濟競爭力的核心關鍵、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國家安全的重大挑戰,不斷增加知識積累,不斷強化創新意識,不斷提升創新能力,不斷攀登創新高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知識分子應該具有勇於開拓的品格、銳意進取的意識,站在時代潮頭引領創新。積極發揮個人特長優勢,以高素質的專業度和無私的敬業度投入工作,不負組織培養、不負人民期望。第三是敢做。以愛國奮斗的榮譽感、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舍我其誰的責任感,勇於擔當民族復興大任,不辱時代使命,立足崗位,積極作為,知行合一,“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學”有成效,“行”有方向,努力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力。

  真治學

  知識分子的本質特征取決於兩方面:一是內在需求,通過不斷學習提升人格品質和精神內涵﹔二是外在需求,知識分子具備一定社會擔當和責任感,能自覺將自身命運與國家、民族、社會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真治學,治真學。

  中華民族是倡導治學精神的民族,以研究學問之道而著稱於世。2000多年前的孔子就曾說過,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一個真正的治學者,應該具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的胸襟和意志,同時,還應有勤奮執著的品格、虛心求實的態度、學思結合的思想、和而不同的方法、嚴謹有序的計劃等。朱熹是我國學術史上對治學這一主題進行全面而深入探討的學者,其治學思想尤其強調個人與社會的結合:自覺的問題意識,體現為對自身、學術和社會的自覺反思﹔崇高的治學目的,包括“為己”的初衷和“成人”的追求﹔格致的治學方法﹔務實的治學特點。知識分子作為實現中國夢的生力軍,應將治學作為精神存在和思想升華的必要方式和生活常態,達己達人,功夫要死,思維要活,方向明確,視野開闊,根基牢實。樹立“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的宏志﹔堅守“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赤誠﹔收獲“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喜。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有視野有胸襟有氣度,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筑牢治學基本功,遵循治學道德准則,努力做到學業精深,養成自律與慎獨的習慣,實現學有所長,學業精深。對學術研究既有敬畏感,更有無私心,做到理智上的徹底性與精細的正確性。始終保持著一顆純粹的赤誠好奇之心,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客觀對待事物,嚴厲杜絕學術抄襲、數據造假、學者不學的“偽學術”行為,矢志不渝為社會主義新西藏建設添磚加瓦,堅定不移做神聖國土守護者和幸福家園建設者。

  (作者單位:中共拉薩市委黨校)

(責編:喬業瓊、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