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官方網站

“他是個好人,對老百姓好”——憶重慶市酉陽蒼嶺鎮大河口村第一書記冉景清

2019年12月13日14:58 來源:重慶日報

冬月十六,酉陽蒼嶺鎮大河口村石泉苗寨下了入冬后的第一場雪。

清晨的寒氣裡,請人殺了年豬,年近八旬的石邦玉親自下廚。幾樣小菜、一碗熱氣騰騰的刨豬湯,屋裡彌漫著香味。一桌兩人,石邦玉和老伴冉曉華卻擺上了3副碗筷,斟上3杯苞谷酒。

兩人中間,有碗有筷有酒,卻虛位。

兩人端起酒杯,敬向虛位,“冉書記,你說要到我屋裡喝刨豬湯。今天,我們殺了年豬,你一定要來……”

酒一飲而盡,淚眼迷蒙,恍惚間,石邦玉似又回到10月22日的那個午后……

“城裡來的干部,點架子都沒得”

那天午后,穿戴齊整,冉曉華攜著老伴,走下苗寨層層的階梯,登上前往蒼嶺場鎮的農村客運公交,然后再轉車前往酉陽縣城。

石泉苗寨至酉陽縣城,全程近百公裡,車程兩個多小時,兩位老人翻山越嶺前來,為的是送別一位曾經帶給他們溫暖和笑聲的扶貧干部——大河口村扶貧第一書記冉景清。

10月16日清晨,與同事通宵加班的冉景清心源性猝死,年僅41歲。

6天后,冉景清的追悼會在酉陽縣城殯儀館舉行。

一路風塵仆仆趕到殯儀館的石邦玉和冉曉華,與其余100多名自發前來的村民一起,為冉景清通宵守靈。

“他戴個眼鏡、短頭發、有點黑,人比較壯實”,石邦玉回憶起2018年1月初識冉景清時的場景,冬日清晨,石泉苗寨白雪皚皚,“我老婆也姓冉,他就喊‘姐姐’。他雖然是城裡來的干部,點架子都沒得。”

石邦玉和冉曉華並非貧困戶,冉景清卻也時常登門拜訪,了解村情民意。

“寨子裡都是木頭房子,我建議要配置消防設備。”石邦玉的建議,冉景清記在本子上,也落實在行動上。如今,石泉苗寨各家各戶已接通自來水,消防管道也正在安裝。

“他是個好人,對老百姓好!雖然都是家長裡短、雞毛蒜皮的小事,但他都處理得很好。”冉景清的許多事,冉曉華都記憶猶新。

貧困戶石建成、徐敏夫妻分居多年,家中一貧如洗。冉景清上門調解30余次,幫兩人重歸於好,還鼓勵石建成發展起山羊養殖產業。

10月16日,冉景清因公殉職的消息傳來,石建成含淚寫下對聯:扶貧政策硬是好,黨的恩情忘不了。

對仗並不工整,字也歪歪斜斜,卻飽含深情。

“沒有產業,就沒有收入,脫貧就無從談起”

冬月十六的雪,紛紛揚揚,午時才停。地處石泉苗寨最高處、村民石敦周的房子,屋頂已是厚厚一層積雪。

雪天裡,有黔江城區的游客到寨子裡游玩,午餐選在了石敦周的農家樂裡。

“冉書記到屋頭走訪的時候,覺得我這個屋地勢好,建議我搞成農家樂,接待游客。”如今,石敦周的農家樂開業迎客,冉景清卻已撒手人寰。

“大河口村地理位置比較特殊,既是阿蓬江大河口電站水庫淹沒搬遷區域,又地處阿蓬江國家濕地公園,還在大河口電站水庫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范圍內。”大河口村支書趙昭偉介紹,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水庫成庫時淹沒大片耕地,大河口村很難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脫貧攻堅任務極為艱巨,“沒有產業,就沒有收入,脫貧就無從談起。”

要從何處著手實現大河口村的脫貧增收?這樣的問題,冉景清從駐村第一天起就在思考。

解題的關鍵,就在石泉苗寨。

石泉苗寨,又名火燒溪,座落在阿蓬江畔,已有500多年歷史,保存完好,有渝東南第一苗寨之稱。寨子分上中下3寨,寨上有70多棟木質民居。寨子被1000多棵古樹、500多丘梯田和滿山翠竹環繞,比之前《中國博物館志》所載“中國最大的原生態苗寨”貴州郎德苗寨還大。

在村中走訪時,冉景清發現時常有周邊區縣的游客到此游玩。於是,發展旅游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想法逐漸在冉景清的腦海裡成型。

除了石泉苗寨,地處阿蓬江畔的大河口村不僅有秀麗的峽谷風光、險峻的懸崖峭壁,還有兩眼常年恆溫近60度、每天出水量逾2000立方米的溫泉,這些都讓冉景清看到了發展旅游的美好前景。

“村裡還有近10棟大河口電站閑置的辦公樓,冉書記在世時已經在籌措資金,准備將其中5棟改造成為民宿,能提供近百張床位。”趙昭偉介紹,村裡已籌措了40余萬元的資金,民宿改造工程將在明年年初啟動,“我們還約著下雪的時候一起泡溫泉。今天下雪了,可冉書記人不在了……”

“路修不好,車開不進來,旅游就搞不起來”

踏著積雪,接替冉景清任大河口村扶貧第一書記的徐洲,和駐村工隊隊員滕建互相攙扶著,在大霧中摸索前行。

“大蓋坪常年起霧,冬天尤其如此。”徐洲介紹,大蓋坪是大河口村繞行黔江通往本村四組丁家梁的必經之路,“海拔高,又經常起大霧,到四組5公裡的通組路,就這個區域還剩1公裡左右沒有硬化了。”

可在冉景清初到村裡時,四組甚至不通機耕道,村民到村委所在地隻能步行,單程超過4個小時。

當時,大河口全村,除了蒼嶺場鎮至石泉苗寨的縣道外,沒有1米硬化路。

“丁家梁,冉書記都不曉得去了好多次。不通路時走路,有了機耕道騎摩托。”趙昭偉的記憶裡,冉景清連人帶摩托在大蓋坪的大霧裡摔過好幾次,“每摔一次,他都更加堅定把村裡的路全硬化的決心。”

如今,大河口村已有硬化公路26公裡,便民硬化路10余公裡,全村僅有五組到六組的近兩公裡路沒有硬化。

“冉書記常說:‘路修不好,車開不進來,旅游就搞不起來’。”趙昭偉記得,五組到六組的近兩公裡村道,由於彎急、坡度大,施工難度大。為了盡早完成這段路的硬化,方便村民出行,冉景清生前多次騎摩托或步行實地查看,和施工方一起研究解決方案。

明年開春,這近兩公裡的村道將開始硬化。冉景清將村裡的路全硬化的心願,也將實現。

(本報首席記者 陳維燈 實習生 周傳勇)

(責編:段晨茜、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