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官方網站

寧波大學:“初心三驛站”賡續紅色基因

2020年02月04日08:27

摘要

高校如何創新形式、豐富師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寧波大學把思路聚焦在挖掘、用好相關黨史資源上。作為浙江寧波歷史上第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張人亞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和第一部《中國共產黨章程》的守護者。寧波建有張人亞黨章學堂。為此,寧波大學通過參觀、會演、宣講等形式,打造了實踐教育學堂、美育思政會堂、初心黨課課堂的“初心三驛站”,直接受教育者達10萬余人次,極大提升了學校黨員教育、師生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實效。

關鍵詞:張人亞 思政教育 初心 學堂 會堂 課堂

“願你們青春的歌聲成為偉大先行者歷史步伐的回響,激勵當代人不忘初心,學習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為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而努力。”日前,寧波大學林杏琴舞台上,原創音樂劇《初心晨啟·宣言》落下帷幕,該劇制作人、寧大音樂學院教授梁卿念出了李大釗孫女李樂群夫婦發來的信函,現場掌聲雷動……

這部劇和一個人有關,這個人就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和第一部《中國共產黨章程》的守護者——張人亞。跨越近百年的滄桑歷史,革命志士張人亞與他的家鄉寧波、與家鄉一所在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地方大學——寧波大學有了新的精神血脈聯系。寧波大學沿著“初心三驛站”,從實踐教育的學堂到美育思政的會堂再到初心黨課的課堂,一站一站地找尋,7000多名黨員從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戰士的足跡中找到了真理的力量、堅守的意義、革命的信念。

1.學堂:200名黨員干部悟初心

寧波市北侖區有個張人亞黨章學堂。無論是34件文獻還是紀錄片《初心印記》,都完整地講述了“黨章守護人”張人亞的故事。

主題教育期間,寧波大學分批組織全體中層及以上領導干部近200人來到這裡學習。張人亞的故事已經深深地刻在了每一個人的心上。

1898年5月18日,張人亞出生於當時的寧波市鎮海縣,15歲時輟學到上海當了學徒,從此走上革命道路。1921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隨后入黨,是上海最早的幾個工人黨員之一。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過了第一部《中國共產黨章程》。作為當時全國近200名中共黨員中的一員,張人亞也拿到了一本印有黨章的小冊子。1927年,白色恐怖籠罩著上海灘,如何保存這些文件,成了張人亞苦思冥想的難題。

1927年年末的一個午后,張人亞悄悄地回到寧波霞浦的老家。沒有接觸任何人,他直接走進了父親的房間,與父親交談后留下一個包裹,趁著夜色又返回了上海。幾天后,父親張爵謙假裝跟鄰居抱怨:“我的這個兒子這麼久不回來,又沒有一點消息,怕是早就沒命了。”在長山崗上,老人為張人亞和他早逝的妻子修了一座合葬墓穴。張人亞一側是衣冠塚,老人家避開所有人把兒子留下的東西用油紙精心包好,藏進了空棺。

從此張爵謙便一個人苦苦地守著衣冠塚裡的秘密,直到1950年才把東西取出獻給國家。這裡面,有國家一級文物16件、二級三級文物10件,其中就包括現存最早的《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和第一部《中國共產黨章程》。六年后,老人病逝。只是他到死都不知道,張人亞已經在1932年因公殉職。

每一次參觀,寧波大學的黨員干部們都會在展廳裡駐足、沉思,這裡的每件文物都十分珍貴,這裡看到的每個情景都耐人尋味,令人深思,而每一份文件更是歷史的印記,是紅色精神的傳承。大家都深深為共產黨人的初心所打動。在學堂那鮮亮的黨旗面前,他們重溫入黨誓詞時就有了新的感受。

“他收藏了革命文獻,革命文獻也收藏了他。”寧波大學黨委書記薛維海說,學堂以歷史影像、人物追憶、文物展示等形式呈現了張人亞的革命經歷和故事。一個堅定的革命者形象躍然於眼前,不禁讓人追憶起先烈們的初心故事,讓人動容和緬懷不已。寧波大學要以張人亞同志為榜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努力繼承和發揚張人亞的紅色精神,結合自身工作實際,不斷加強黨性修養,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讓紅色精神成為新時期師生黨員的精神底色。

2.會堂:7000多名黨員同受洗禮

“宣誓啊,桎梏裡,喚醒曙光驅恐懼﹔萬萬人齊振臂,不忘初心闖出去。”2019年10月20日晚,原創音樂劇《初心晨啟·宣言》在寧波大學林杏琴會堂激情上演。三天內連演五場,場場爆滿。寧波大學7000多名黨員接受了一場深刻、震撼、感人的紅色洗禮。

《初心晨啟·宣言》由中共寧波市委組織部與寧波大學等單位在2018年聯合出品,寧波大學“紅色文藝輕騎隊”主創。作品講述了20世紀20年代初,寧波人李四因家中哥哥鬧革命而中斷學業前往上海打工。在一次罷工運動中,他結識了同鄉張人亞,並被收留至其金銀鋪做學徒。在與張人亞和其他黨員同志一起學習、工作、共事的過程中,無產者李四逐漸懂得了什麼是革命、什麼是共產主義。見証了張人亞守護黨章的過程,李四心中那顆為無產階級而革命的種子茁壯發芽、生長,在歷經與舊惡勢力殘酷而又艱險的斗爭后,終於成為一名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以這個故事為主線,音樂劇生動再現了革命戰士張人亞誓死守護黨的早期重要文獻的感人歷程。

當這部劇首演時,陳凡邱還只是寧波大學音樂學院的大一新生。機緣巧合,他被制作人、寧波大學教授梁卿選中,以群演的角色進入該劇並逐漸成為男主角張人亞的飾演者。“對我來說是場考驗,當時大一剛結束,感覺自身的專業水平還沒有達到能夠去擔任一部音樂劇男主角的水平,但我不可以辜負老師的信任。看到導演、學長學姐都極認真對待這件事,把這件事當做一個很崇高的使命去完成時,我的心態也發生改變,在不斷磨合練習之中逐漸完善角色。”

劇中張人亞的年齡跨度是24歲到34歲病故。出生於1999年的陳凡邱和劇中張人亞的最小年齡差是4歲,“對我而言,那是革命先輩為了革命不惜拋頭顱洒熱血的歷史,他們相信為了實現信仰可以付出任何代價。雖然年代不同我們沒有過那種經歷,但我們也應該學習他們的精神,並把這種精神轉化為奮斗的動力。”從開演至今,陳凡邱已遞交兩次入黨申請書。

如今,這部劇已在浙江杭州、嘉興等地巡演了幾十場。“張人亞同志用生命守護黨章的故事讓我們非常感動,他的身上有著那個時代革命者特有的精神和氣質。這種一往無前、毫無畏懼的精神力量值得今天的我們一起學習、傳承、弘揚。”梁卿介紹,音樂劇以“學習”“致敬”“傳承”三個關鍵詞為核心理念,立體呈現了中國共產黨人以共產主義為信仰、以家國為使命的拳拳之心,深刻詮釋了初心與使命的歷史厚重感和鮮明時代感。“年輕人堅定理想信念、樹立崇高信仰,需要一個過程。所以,通過這部音樂劇,透過張人亞的先進事跡,我們力圖把這個成長的過程講清楚、講透。”

更讓人激動的是,首場演出結束時,全體演職員師生庄嚴地向該校音樂學院黨總支遞交了入黨申請書。這部劇還受邀在寧波市主題教育“初心托舉夢想”專場活動演出,主題歌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資助項目。

3.課堂:1100余場黨課傳承精神

“張人亞,這個名字包含一個共產黨人的初心故事,他的精神值得當代大學生好好學習和傳承。”2019年10月29日,寧波大學黨委副書記馮志敏以《把牢意識形態 培養時代新人》為題給該校黨委組織部、宣傳部,該校學工部、研工部、團委、馬克思主義學院等單位師生黨員主講黨課,張人亞的故事多次被提起。

“千場黨課進基層”是寧波大學在全校范圍開展的活動。校黨委班子成員帶動全校二級黨組織班子成員、黨支部書記、優秀黨員、師生理論宣講團成員,走上黨課講台、走進基層,在廣大師生、城鄉居民中宣講黨課1100余場,受眾數十萬人次。

主題教育期間,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劉友女教授在校內外上了7次黨課。緊緊圍繞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等重大主題,她帶著感情、帶著使命講黨課。“黨課要有深意又生動,而不是泛泛地談大道理。”劉友女說,每講一次,更加體會到我們黨的偉大﹔更加體會到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的深刻意蘊﹔更加深刻認識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使命和根本宗旨。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懈奮斗。”

鮑展斌是寧波大學的“網紅”教授。他33年如一日,專心講授思政課,同學們都愛聽他講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門課。“讓學生愛上思政課,變傳遞知識為傳遞智慧。”2019年10月30日,該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黨支部舉行了專題黨課,身為黨支部書記的鮑展斌講了一堂黨課,主題是將學習《習近平關於“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要論述選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中國共產黨章程》和自己的教學科研結合起來。他在給本科生講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公共課上帶著同學們學習這些書籍,並以專題討論的形式,談新時代大學生應該如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收到良好效果。

從校到院、由點及面,張人亞的故事以各種形式走進寧波大學黨課課堂,更多的黨員、學子從中得到了紅色精神的感染,激發起傳承紅色精神的力量。

“正能量就是一種時尚,從張人亞身上我們學到了一種精神,感受到一種力量。在觀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時,我禁不住淚流滿面,因為真的覺得現在的美好生活,是一代一代共產黨人帶領人民奮斗出來的,來之不易,我們要倍加珍惜。”寧波大學音樂學院18級學生周囡說。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加強黨的建設的永恆課題和全體黨員、干部的終身課題,形成長效機制。

“挖掘用好黨史資源,讓大學思政教育更有感染力,更有針對性和實效。‘初心三驛站’是我們在主題教育中探索形成的思政教育的創新形式,也固化成黨員學習實踐的長效機制。”薛維海表示,主題教育沒有終點,寧波大學將繼續用好張人亞等紅色資源,踐悟初心使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著力推進學校雙一流建設,努力回答好永恆課題。

(本報記者 曾毅 本報通訊員 游玉增)

來源:光明日報

(責編:段晨茜、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