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官方網站

疫情防控期間,一批機關干部走進社區、服務基層

干部狀態新觀察:干部沉下去 本領強起來

2020年03月31日08: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向奮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的廣大醫務工作者、人民解放軍指戰員、社區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層干部、下沉干部、志願者以及各個方面的同志們表示崇高的敬意。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一批機關干部主動請戰,勇挑重擔,下沉到疫情防控的最基層、復工復產的最前沿,奔走在社區鄉村、工廠車間,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書寫責任擔當。從機關到基層一線,他們付出、學習、磨礪,帶回滿是泥土味的思考。本版聚焦四位下沉干部,聽他們講述這段特殊時期的收獲。

——編  者

不熟悉到熟悉

“以后就是親戚了,更要多多走動”

10個人負責千余人的社區,社區工作的瑣碎和辛苦,出乎肖波的意料。

35歲,9年黨齡,遼寧阜新市商務局流通業發展科二級主任科員,2月3日,肖波加入社區疫情防控工作隊,與6名同事奔赴局北社區。

局北社區,位於阜新礦務局北側,是一個有著300余戶、超千人的老舊小區,沒有圍牆,僅出入口就20多個。

“迷茫中有點擔心吧。”剛到第一天,肖波用這句話形容自己的心情。他主動找到社區書記於紅,“咱社區工作人員全是超過50歲的女同志,我來就是干活的,千萬別見外。”

可應該從哪兒入手呢?沒有平面圖,還不熟悉情況的肖波便拿著手機導航,實地查看每個出入口,一筆一筆地手繪地圖。接下來,和社區其他同事反復商量,確保每個出入口都能得到妥善監管。

隨后,肖波帶著社區工作者,一家一戶地了解情況。有人說要買菜,有人說要取藥,他就把大伙兒的要求和聯系方式一個個記下來,並建立了微信群,逐一解決。“這麼冷的天,人家在外面又當保安,又當快遞員,真是不容易。”居民吳梅告訴記者。

在小區封閉期間,有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因為慢性病,需要去小區外的藥店買藥。然而老人不認識字,口齒也不清,隻說了是控血壓的藥。於是肖波自己去跑了好幾家藥店,買了好幾個種類的藥,其中一種正好是老人需要的藥。

在阜新,市直66個單位的3140名黨員干部,無論職務高低,全部編入社區的黨支部,接受社區書記的領導和任務分配。“肖波他們用實際行動拉近了干群之間的關系。”於紅說。肖波要回到原來的崗位了,剛來時拿著手機導航找缺口,現在社區角角落落都記在了他心裡,“以后就是親戚了,更要多多走動!”

不會干到會干

“帶著思考干,帶著感情干”

李守剛是山東濟南市歷下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疫情發生后,他帶領全局向區疫情防控指揮部提交了“請戰書”,到基層一線奮戰。

根據安排,李守剛要與其他局領導班子成員輪流帶隊到濟南3個火車站值守,引導返濟乘客登記,並運送乘客回家或到指定地點。

在火車站引導分流,對他而言,有些陌生。

“乘客分流任務重,剛開始沒有工作經驗,雖認真但效率低。”李守剛說,“干活要干到點子上,帶著思考干!”根據此前的經歷,他趕快召開專題會,帶大家“頭腦風暴”,討論出“三快三准”的標准,即引導快、分流准,登記快、信息准,輸送快、人數准,明確了工作方向。他們提前了解境外返濟人員行程,告知集中隔離防控規定,並聯系好接送車輛以及隔離地點,同時,與街道、社區及時共享返濟乘客信息。通過理順各項程序,工作效率高了起來。

“不過,就算做到再好再快,可能還是會有乘客不理解,問題就在態度上。”李守剛思前想后,發現了問題所在,提出“要帶著感情干,打真心的‘感情’牌”。

在火車站出站口,他們挂著一條橫幅“歷下區退役軍人事務局接你回家”。最近一段時間,不少境外返濟乘客,都是海外的留學生。一些留學生出站后,看到橫幅就哭了,有人哭著說,“看著你們心裡就踏實了”。看到大家積極配合自己的工作,李守剛內心十分感激,會真心地問候,“孩子,你們一路不容易,回家了就好。”

“他們都和我的小孩差不多大。”李守剛說,“我們第一時間先幫他們跟家裡報平安,再送到指定地點。”一條暖心的橫幅,帶著溫度的服務,暢通了交流與理解,也暢通了回家的路。

不理解到理解

“群眾工作是門細致活,得有點工匠精神”

“老許,不要錢,幾個包子嘛,你們那麼辛苦!”

“不行不行,吃飯給錢,我得天天吃,每天吃5個呢!”

許定科買包子時,又被群眾免費送吃的,好不容易,才把錢留下。

不過,剛來社區協助防控時,可不是這情景。他曾被一些群眾“懟”過,“為大家做好事,怎麼還不買賬呢?”許定科很無奈。

疫情發生后,作為重慶市江津區總工會干部,許定科經過崗前培訓,於2月14日上崗,參與通泰門社區卡口值守任務。通泰門社區地處江津老城區,商業繁華,但老舊居民樓多,小區密度大,居民年齡也偏大。

剛開始投入工作,有挑戰,不是因為苦和累,而是一些居民帶有“火藥味”,他有些招架不住。在機關工作時,他與群眾直接打交道的情況少,心裡也不太理解,覺得委屈。

“既然別人做得到,我怎麼不行呢?”許定科不想打“退堂鼓”,開始向社區工作人員學習,也認真琢磨居民心理。經過仔細觀察,他發現,社區干部和當地居民很熟悉,群眾會自覺配合。而自己盡管戴著口罩,卻還是被居民一眼就認出,是個“外來的”。“疫情期間,來了個‘生人’站崗執勤,大家不信任我很正常。”許定科說。

后來,遇到老人大包小袋回家,許定科忙上前搭把手,再登記信息,有時幫他們把東西送到家門口。他還經常跑去敲敲大爺大娘的門,發放防范疫情的科普資料。次數多了,許定科和不少居民都成了熟臉,隔著口罩都認得出來了。

面對一些居民的煩躁情緒,許定科會先安撫,再講道理。慢慢地,許定科成了社區居民口中值得信任的“老許”。

回到單位后,工作逐漸恢復正常,說起下沉社區的這段經歷,許定科覺得收獲很多:“群眾工作是門細致活,最重要的是理解、換位思考,得有點工匠精神,精雕細琢。”

不常來到要常來

“小周,跟我跑一趟”

在武漢市江漢區常青街常宏裡社區,本想大顯身手的湖北省委網信辦四級調研員周來來遇到了難題。    

“剛要干活,社區的同志就說:‘您先坐坐,有情況我們來匯報’。人家不敢使喚你!”周來來說,社區隻安排他接待居民來訪。“說到底,還是怕我基層經驗少,忙中添事。”

“不能光等著接訪,要手勤腳快。”周來來心想。常宏裡社區老舊小區多、困難群眾多,但僅有9名工作人員,且女同志多、老同志多。周來來為自己定目標:無論刮風下雨,送菜送藥要10分鐘內送達﹔解答居民各種問題時,要詳之又詳,主動做好心理疏導。

每次“愛心菜”或者防疫物資運到社區,周來來就會忙到深夜,挑揀、分類、打包,然后同社區干部、志願者一起,挨家挨戶給有需要的群眾送菜、送物資上門。樓上樓下地跑,腳上都起了泡。每周二、周五,他和志願者定期到黃石路、航空路的藥店集中採購藥品,然后再大包小包送到每家每戶手裡。每天,還要打100多個電話排查居民體溫情況。為解決居民天然氣線下圈存難的問題,周來來又主動承擔了附近5個小區居民的天然氣圈存業務。

一個月下來,社區工作者對他的態度變了,稱呼也改了。“社區裡有事要忙,就會直接喊:‘小周,跟我跑一趟’。”周來來說,他聽到“小周”的稱呼,心裡很高興,“說明人家認可你了”。

下沉社區一個多月,也讓周來來對基層治理有了更多思考。“我們長期做網上的群眾工作,但線下的基層還是來少了,得常來常往,深入群眾才能真正把政策落實落細。”

(本報記者劉洪超、潘俊強、劉新吾、常碧羅、程遠州)

《 人民日報 》( 2020年03月31日 11 版)

(責編:段晨茜、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