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官方網站

怎樣理解黨管干部

王懂棋
2020年06月22日08:12 來源:學習時報

黨管干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彰顯中國共產黨治理效能和執政優勢的重要支撐。為了更好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必要從歷史、理論和實踐三個維度深入闡釋什麼是黨管干部,怎麼理解黨管干部這個基本問題。

黨管干部是中國共產黨重要的領導權

革命戰爭時期,通過黨管干部,中國共產黨充分彰顯組織力量,有效解決了近代中國面臨的主權危機、民族危機、組織危機和文化危機,新的政治權威和秩序在中華大地上重新確立起來。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時期,面對社會的不斷變化,黨中央始終強調通過黨管干部實現干部隊伍的內整合,從嚴治黨到全面從嚴治黨的過程就是中國共產黨不斷加強內整合的過程,把黨管干部落實到權力監督制約和干部管理的全過程。實踐中,正是因為牢牢堅持黨管干部,中國共產黨有效應對了現代化進程中如何既能保持權威,又能積極推動改革這樣一個難題和悖論。解決的路徑就是通過黨管干部牢牢把握黨對自身、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權。

當面臨問題或挑戰時,中國共產黨通過及時完善黨的組織路線,完善黨的干部政策,為政治路線的貫徹執行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通過自我革命不斷重塑干部隊伍的公信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在政黨內整合中不斷加強執政黨自身的權威和秩序,保持干部隊伍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避免執政骨干在權力和利益誘惑中產生潰敗。同時,通過改進黨管干部的方式,讓群眾參與到干部選拔任用、管理監督等具體環節和工作中,不斷提升民主質量和群眾參與效能,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和質量。

因此,中國共產黨的黨管干部實質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權的重要內容,內含著權威和秩序的再生產機制。實踐中,通過黨管干部原則與治理結構相互貫通,通過一系列具體的制度建構,中國共產黨對干部管理方式、管理方法進行積極創新,在現代化進程中牢牢把握了干部路線、干部方針政策的主導權,同時建構了一個有效的權威和秩序再生產機制,讓公眾在有序政治參與中不斷深化對既有權威和變革的認同。

黨管干部是一項重要的原則

“原則”一詞在漢語解釋中理解為說話或行事所依據的法則或標准。實踐中可以理解為廣義的制度,也就是既包含正式成文的制度,也包含各種不成文的非正式約束,如傳統、慣例、習俗等。黨管干部原則的提出有一個歷史過程,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干部工作理論的逐步成熟。

1938年,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了黨管干部的重要思想。新中國成立后,最早出現黨管干部字樣的黨內文件是1953年4月20日,中央組織部發出的《關於政府干部任免手續的通知》。《通知》提出,今后凡屬中央人民政府或政務院任免范圍的干部,在中央人民政府或政務院任免之先,仍需分別按黨內管理干部的規定經過審批,即:(1)屬於中央管理范圍的干部,由省(市)委報中央局核轉中央﹔(2)屬於中央局管理范圍的干部,由省(市)委報中央局,俟中央或中央局批准后,再交由同級人民政府人事部門辦理提請任免手續。可見,黨管干部最早可理解為黨內管理的干部。從管理的范圍看主要是黨內,從管理內容看主要指干部提名、考核、任免等管理權限。

隨著干部隊伍規模和人數的增加,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借鑒蘇聯的基礎上黨管干部在運行中逐漸建立了分部分級的管理體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1983年4月,中央組織部召開改革干部管理體制座談會,第一次提出黨管干部原則,強調在堅持黨管干部的原則下,本著管少、管好、管活的精神,進一步發揮中央各部門、地方黨委和基層單位的積極性﹔要在黨委的統一領導下把分部分級管理同綜合管理結合起來,管好領導班子,管好后備干部,管好專業技術干部。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管干部原則的基本內涵逐漸清晰。一是黨要加強對干部工作的領導﹔二是推薦和管理好重要干部﹔三是指導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四是做好對干部人事工作的宏觀管理和監督。

黨管干部原則形成的歷史過程表明,黨管干部原則既是一個實踐問題,有著歷史邏輯下形成的工作經驗和慣例做法。同時也是一個理論問題,黨管干部原則融合在具體權力關系和治理結構中,內含著具有本土意義的理論范式和分析框架。在長期的治國理政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在黨管干部原則下逐漸發展完善了“歸口管理”“黨組”等體制結構,實現黨對國家治理和政府工作的領導和統籌。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管干部原則下,通過民主集中制這個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將黨組、議事協調機構(領導小組、委員會、指揮部)、黨的其他工作機關更好融入治理結構並取得新發展。

黨管干部原則下的黨政復合結構也日趨成熟。通過黨管干部原則將執政黨的政治領導、組織領導和思想領導深刻融入到國家和政府機構中,形成既具有政治權威性和開拓性,又具有行政規范性和科層性的集中統一治理結構。在功能上體現為政治與行政雙軌一體、統籌協同的特點,有效保証了黨對國家和社會的全面領導。作為最高政治領導力量的中國共產黨,國家意志、人民意志與執政黨意志在本質上是高度統一的,黨管干部原則下,中國特色的黨政復合結構跳出了西方政治制度設計中的委托代理理論,政治行政關系呈現辯証統一,政黨在治理結構中的主導地位和領導優勢有效抑制了行政科層結構中的負功能和組織惰性,增強了體制彈性、適應性和抵御化解風險能力。

黨管干部是一套制度體系

黨管干部在實踐中體現為一套具體的制度體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通過不斷推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多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逐步建立並完善形成了一套系統完備、科學規范、有效管用、簡便易行的黨管干部制度體系,有效回答了怎樣科學選人用人的核心問題。

一是建立源頭培養、跟蹤培養、全程培養的素質培養體系。《2018—2022年全國干部教育培訓規劃》對各類干部的素質培養進行細化並提出了明確要求。在源頭培養上,教育引導干部一開始就想明白當干部為什麼、在崗位干什麼,懷著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信念,對黨和人民的忠誠,走好從政第一步。在跟蹤培養上,強調發揮“個人”和“組織”雙向努力的重要性。在全程培養上,強調從事業需要出發選人用人。強調年輕干部培養“要動態更新,把相形見絀的調整出去,同時注意補充新的優秀人選,始終保持一池活水”。

二是建立日常考核、分類考核、近距離考核的知事識人體系。知事識人的核心是分類和精准。《黨政領導干部考核工作條例》在這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強調考核立體化,力求考核指標務實管用。強調對干部的認識不能停留在感覺和印象上,必須健全考察機制和辦法,多渠道、多層次、多側面深入了解。強調考察識別干部,功夫要下在平時,並注意重大關頭、關鍵時刻。

三是建立以德為先、任人唯賢、人事相宜的選拔任用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二次修改,充分吸收了人事相宜、事業為上、人崗相適、加強干部統籌等思想,進一步加強了黨對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領導。強調用什麼人、用在什麼崗位,一定要從工作需要出發,以事擇人,不能簡單把職位作為獎勵干部的手段。強調機構改革和黨中央統籌權在實現干部隊伍建設人事相宜中的重要性,強調要把相關同志放到適合的崗位上,發揮好大家的聰明才智。

四是建立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風、管紀律的從嚴管理體系。好干部是選出來的,更是管出來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黨內法規的修改制定中逐步構建了從嚴管理的制度體系,強調全方位管理,強調“嚴緊實”。把行為管理和思想管理統一起來,把工作圈管理和社交圈管理銜接起來,把八小時之內的管理和八小時之外的管理貫通起來,管好關鍵人、管到關鍵處、管住關鍵事、管在關鍵時。

五是建立崇尚實干、帶動擔當、加油鼓勁的正向激勵體系。實干是干部的職責所在,也是從政本分。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習近平總書記“三個區分開來”的重要指示精神,黨中央集中出台了《關於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關於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公務員職務與職級並行規定》等一系列文件,正向激勵機制的制度化程度和可操作性不斷增強,在基層和一線涌現出一大批敢於負責、勇於擔當、善於作為、實績突出的干部。

黨的干部是黨和國家事業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是政黨、國家、社會互動的主體力量。中國共產黨從革命走向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中,正是因為始終堅持黨管干部,牢牢把握黨對各項事業的領導權,才能在領導政黨、國家、社會互動中不斷建構出權威、秩序與活力。正是因為把黨管干部原則有效融合於治理結構,不斷加強制度化建設,才能建立一個具有分工結構和選賢任能功能的運行體制。

(責編:段晨茜、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