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官方網站

天山腳下播種人——記新疆拜城縣克孜爾鄉米斯買裡村黨員賽買提·艾買爾

本報記者 高陽 通訊員 辛組軒 
2020年07月16日08:14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7月的新疆天山南麓,陽光炙烤著大地,50歲的米斯買裡村黨員賽買提·艾買爾忙得腳不沾地:在砂石料廠為幾個貧困勞動力安排好崗位之后,又去葡萄園裡講嫁接技術,一件白襯衣出門時還干干淨淨,晚歸時汗漬早已染了一層又一層。有人叫他歇一歇,他大手一揮:“我這裡握著兩三百人的飯碗,歇不得呦。”

坐落於塔裡木盆地西北角的新疆拜城縣克孜爾鄉米斯買裡村,耕地面積少、貧困戶基數大,夏季還經常發洪災,貧困像一道枷鎖牢牢套在了村民身上。“久而久之,村民滋生出靠天吃飯思想,種子洒在地裡就再不管了,陷入因窮而懶、因懶而窮的惡性循環。”談及當地的脫貧難題,鄉裡和村裡的干部都很苦惱。

土裡生、土裡長,卻不願在土裡苦熬,賽買提·艾買爾天生有股子不服輸的勁頭。“與其等著老天爺賞飯吃,不如靠自己搏出一片天地。”他說。賽買提先到建筑工地打工,一邊學習推土機操作技術,一邊虛心向漢族技術員求教。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農業技術推廣員張章華,在他的幫助下,賽買提掌握了很多科學種植技術。他把學到的知識用到自家田地裡,沒成想一年下來,苞谷的產量和葡萄的挂果率比以前高了幾倍,一家人的收入也連年翻番。

要脫貧,先脫盲。從那時開始,賽買提意識到知識技術的重要性。憋著一股子拼勁,依靠科學種植,賽買提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好,逐步成為十裡八鄉有名的致富能手。

“都說富不忘本,自己富不算富,我要讓家鄉的人同我一起富起來才叫富。”賽買提在心裡堅定了這一想法。此后,在米斯買裡村的田間地頭、農家小院,總能見到賽買提的身影,他積極主動為村民傳授科學種植技術,宣傳黨的惠民政策,鼓勵村民靠雙手勤勞致富。1997年7月,在大家的見証下,賽買提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也更加堅定了他扶貧幫困的信念。

靠科學種植,積蓄了一定的資金后,賽買提決定帶領家鄉的貧困勞動力抱團發展。2013年,經過多方考察,他決定創辦砂石料廠。在鄉黨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資金、建設用地等困難一一解決后,砂石料廠成立了。賽買提聘用了12名肯吃苦、有干勁的村民,“開出了每人每月5000元的高工資,比當地公務員的收入還要高”。有人問賽買提:“你這樣不吃虧嗎?”賽買提笑笑:“沒有高工資,怎麼激發大家伙兒的干勁?”

最早進入砂石料廠的3名貧困戶很快脫貧了,村民眼熱了,紛紛申請加入。盡管已經滿員,賽買提想盡辦法安排崗位,就連周邊的幾個深度貧困村送來的勞動力,隻要願干肯干的,賽買提都盡量留下。砂石料廠員工沙比提·阿布拉提到這很感慨:“多虧了賽老板,是他給我工作,幫助我脫貧致富,讓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

士氣鼓起來,發展就有希望。隨著國家對新疆扶貧開發的支持政策越來越多,各類產業項目紛至沓來,賽買提反倒睡不著了。“能不能趁此為更多人提供就業崗位呢?”他日思夜想,天天泡在工地上。

為群眾造飯碗,怎麼造?賽買提的選擇就是一個字——舍。從2016年開始,賽買提拿出大部分積蓄,先后創辦了惠民合作社、林園合作社,又在服務區開了一家名為“葡萄之鄉”的餐廳,開始了他的“跨界”管理。200多名村民在他的幫助下端穩就業飯碗,其中三分之一是貧困勞動力,人均年收入突破3.6萬元,部分貧困家庭第一年就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幸福路。

賽買提出名之后,前來拜訪取經的人絡繹不絕,有人問他付出了這麼多得到了什麼,不善言辭的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組織信任我,批准我成為一名黨員,我的廠子、合作社、餐廳都是鄉黨委、政府幫助建起來的,這就是最大的‘得’。”

或許在賽買提的字典裡,從來沒有“得”字。在賽買提家,一份裱起來的特殊黨費收據格外顯眼。他於今年2月7日自願交納了1萬元特殊黨費,用於支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工作。“看到電視上很多人捐款,一大部分都是黨員,我決定也要出點力。”不僅是捐錢,疫情期間,他提供了村裡唯一的生活保障運輸車輛。

其實,這些年來,自掏腰包的事情,賽買提瞞著大家伙兒干了不少:2018年,他拿出十余萬元修繕村裡的防洪堤,鋪設簡易砂石路,改造鄉村環境,確保一方水土﹔慷慨解囊十余萬為鄉中心小學硬化地坪、修繕水渠、種植花草,支持教育事業﹔2019年初,賽買提主動對接村委會,為脫貧攻堅出謀劃策,與貧困戶簽訂收購合同35份,高於市場價格優先採購,幫助群眾脫貧致富。

“他就像一位孜孜不倦的園丁,以身示范蹚出一條致富路,在貧窮山鄉播種脫貧希望,幫助大家成就脫貧致富夢想。”克孜爾鄉駐村干部陳金柱說。

2019年底,克孜爾鄉實現貧困村全部摘帽,米斯買裡村的日子越來越好。“現在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參與產業,我們成了大家羨慕的幸福村了。”黨支部副書記左熱古麗·阿尤甫笑道。

(責編:段晨茜、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