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第二季)解說詞(第十集)
不畏浮雲遮望眼
本集主題
“四個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將“自信”作為本集主題,以“四個自信”為基礎,以“文化自信”為落點,能夠將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機結合,闡釋好新的時代主題。
第一部分:我們為什麼要自信
主持人康輝:
學習思想,領悟經典,感受平語近人。歡迎您收看《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我是主持人康輝。
首先歡迎今天來到節目現場的所有觀眾朋友,大家好!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這兩句詩大家非常熟悉,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登飛來峰》當中的名句。《登飛來峰》被公認是王安石詩作當中最具有磅礡氣勢的一首,特別是這兩句,充分地表現了作者胸懷遠大的志向,對改革前途充滿自信的那份豪情壯志。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在2017年春節團拜會上引用過這兩句詩,號召大家書寫偉大奮斗的歷史新篇章,表達的同樣是一份從容篤定的自信。
今天我們這期節目的主題就是“自信”,我們一起來解讀習近平喜歡的典故,我們來探討新時代我們為什麼要自信,我們為什麼能自信,我們來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四個自信”的重要論述有怎樣的思想內涵。
好,現在讓我們掌聲有請本期節目的思想解讀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徐川教授。
思想解讀人徐川: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聊一個詞——“自信”。
時間回到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四個自信”。從那時起,“四個自信”就成為我們的話語中出現頻率最高、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詞匯之一。
我們說自信很重要。從宏觀層面上說,自信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民族繁榮復興的精神支撐﹔對於每一個個體而言,自信也是每一個人成就人生的重要基石。今天,我們就圍繞“自信”這個關鍵詞,一起來聊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自信?
第二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能自信?
第三個問題:如何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自信?
關於這個問題,總書記有很多精彩論述,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
總書記原音短片一:
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裡”的勇氣,我們就能夠毫無畏懼面對一切困難和挑戰,就能堅定不移開辟新天地、創造新奇跡。
主持人康輝:
這一段講話就是徐川教授剛剛提到的,在2016年的7月1號,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講話。他提出了“四個自信”,而且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總書記還引用了毛澤東同志著名的詩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裡。”這兩句詩是毛澤東同志什麼時候創作的,它蘊含著怎樣深刻的意義呢?現在,我們有請本期節目的經典釋義人,北京師范大學康震教授為大家解讀。
經典釋義人康震: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裡。”這是毛澤東主席青年時代求學的時候寫下的詩句。毛澤東喜歡體育運動,尤其喜歡游泳,在湖南第一師范求學期間,他在學生會裡還成立了個游泳部。1925年,毛澤東寫下了《沁園春·長沙》這一篇詞。回憶起當年水擊三千裡的經歷,他寫道:“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壯志豪情,溢於言表。
1958年,《毛主席詩詞十九首》出版,毛澤東讀后感慨良多,其中對《沁園春·長沙》中“擊水”這個詞,他自己做了一個注解。注解中寫道:“當時有一篇詩都忘記了,隻記得兩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裡。’”
這兩句詩展示了毛澤東自信的豪情,表達了他對生命的渴望,對生活的渴望和對未來如火如荼的斗爭歲月的渴望。
其實在中華民族的歷程當中,還有許許多多的能人志士都具有這樣挑戰困難的信心與勇氣。
比如說,北宋的政治家王安石,在他年輕的時候,登臨杭州的飛來峰,寫下了這樣的詩句:“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從小博聞強記、博覽群書,立志要以天下為己任。考中進士之后,他長期在基層為官,對於民生的艱苦可以說是感同身受。做了宰相之后,系統地提出了變法的主張,力圖改變當時朝廷窘困的經濟狀況。
王安石深知,改革變法的道路充滿了艱難險阻。但是,他視所有這些困難和阻力為浮雲。浮雲雖可停留一時,但是終究不可長久地存在,隻要太陽出來,它們就灰飛煙滅。所以在這裡,王安石巧妙地借助了自然風景的變化,來抒發個人的胸襟懷抱。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這個“最高層”就是他高屋建瓴、高瞻遠矚,心懷朝陽。它真實地反映了王安石,特別是當時年輕的王安石,胸懷寬廣,不畏艱險,勇於改革,面對困難、直面困難的頑強的意志。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我們要有“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裡”的自信與精神,就是要強調我們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的星火,要激勵我們毫無畏懼地面對一切的困難和險阻,堅定不移地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思想解讀人徐川:
聽了康震老師的講解,我也很受啟發。自信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精神品格。關於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有很多金句。比如剛才短片中提到的“我們最有理由自信”﹔比如他說過,中國人民“一定能夠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
這些金句擲地有聲,振聾發聵。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自信?我總結為三句話:
第一句話,自信是方向標﹔第二句話,自信是發動機﹔第三句話,自信是能量槽。
2019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江西於都考察,這裡是我們黨早期的革命根據地,也是中國工農紅軍萬裡長征的出發地。從1934年10月開始,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余次戰斗,犧牲了營以上干部多達430余人,翻過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爬雪山,過草地,行程約兩萬五千裡。在這些數字和事實的背后,其實隱藏著一個問題:是什麼在支撐著中國工農紅軍戰勝一切而百折無悔?
答案就是自信。如果沒有對於共產主義的信仰,如果沒有對中國共產黨的信心,如果沒有對革命目標的信念,如果沒有對於我們一定能夠勝利的堅信不疑,那長征途中最難征服的“攔路虎”就不是殘酷的戰爭環境,就不是惡劣的自然條件,就不是窮凶極惡的敵人,而是我們自己。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裡。”走多遠不能忘了來時的路,路再難不能扑滅心中的燈。革命戰爭年代的戎馬倥傯、槍林彈雨需要自信,革命建設時期的勵精圖治、臥薪嘗膽需要自信,進入新時代,在我們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我們仍然需要自信。
正是靠著這樣一種自信,我們完成了一個又一個壯舉,實現了一個又一個夢想。“嫦娥”飛天,成功登月,就是其中之一。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近中國人的探月之路。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在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踏上了奔向月球背面的旅程。
人類對月球的背面充滿好奇,但60多年來,人類發射到月球的探測器有100多次,月球背面著陸探測的卻一次都沒有。
就在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成功踏上月球背面,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在月球背面成功實施軟著陸的探測器。
在“嫦娥四號”成功落月的那一刻,有一位女航天人激動得掩面而泣,她就是“嫦娥四號”探測器項目執行總監張熇。
張熇同期聲(“嫦娥四號”項目執行總監):“到底在背面能不能落下去,也是有人有質疑的,因為世界上沒有人去過,我們要去就是第一次去實現探索這個未知的地方。這個我們其實也做了很多的這種分析調研,最終我們覺得我們還是有信心的。”
思想解讀人徐川:
將探測器落到月球背面進行探測,這是其他國家沒有做到過的事情,為什麼我們能有這樣的自信呢?
在這張照片上,我想我找到了答案。這是“嫦娥四號”落月時拍攝的照片。照片上,“嫦娥一號”衛星總設計師葉培建站在張熇的背后,對她表示祝賀和鼓勵。兩代“嫦娥人”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
在這張照片裡,我看到的是中國航天精神的傳承。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不懈奮斗,一次又一次經驗的積累,才給了中國這樣的自信,不斷挑戰深空,連續創造奇跡。
從2004年至今,中國探月工程完成了月球探測“繞、落、回”三步走目標,而中國進一步探索月球的步伐不會就此停止。如今,張熇正帶領她的團隊開始探月工程四期的論証。
當然,不只是探月,他們還向更遠的深空發起挑戰。以張熇為代表的中國航天人,邁出了中國深空探測自信而堅實的步伐。
主持人康輝:
觀眾朋友們,今天在節目現場,我們特別邀請到了“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項目執行總監、副總設計師張熇女士,掌聲歡迎她。
張總您好!
張熇:
您好!
主持人康輝:
剛剛我們看到介紹了,說在“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著陸的那一刻,您流淚了。這個淚水當中是不是一定包含了很多?
張熇:
是的。我們航天人,我們一般把一個航天器,有時候說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我們經過五六年的研制,就像把一個孩子逐漸地培養長大,然后最終要發射,就是送他去遠行。對於我們“嫦娥四號”,最終它平安地到達了它的目的地,到達了月球的背面,著陸成功。這一路走來,有很多的艱辛、很多的困難,當然也有很多攻堅克難的幸福。在這一刻,應該說我當時是非常激動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因為大家也看到那張照片,葉總也是我們“嫦娥一號”的總師、總指揮葉培建院士,他當時走到了我的身后,拍了拍我的肩膀說:“辛苦了!不容易!”
因為這句話給了我,我就更加激動吧,所以說這個淚水是激動的淚水、幸福的淚水。
主持人康輝:
這個淚水當中包含了很多,但唯一沒有的是軟弱、是退縮。沒有吧?
張熇:
沒有。應該說我們在任務論証之初,決定要做這個任務的時候,我們是充滿自信的。我們“嫦娥四號”任務如果去月球正面,應該說相對的技術風險會更小一點。背面因為沒有國家探測器去過,對它表面詳細的,包括地形、地貌,地質的條件、土壤的條件、環境條件都不是很確知,所以要去就會更困難。所以當時我們有這份自信,是因為我們經過了大約差不多有兩年時間充分的論証。我們也從技術上,包括經費上、進度上,各種約束條件下,做了多種多樣的方案,做了各種可行性的分析,最終我們確定,依靠我們已經積累的技術,依靠我們的隊伍,我們可以完成這件事情。
主持人康輝:
當然,“嫦娥四號”是一個開創性的壯舉,但我們也知道,對於探月工程來說,它一定不是一個完成時,它是進行時,而且還有將來時。那麼現在,對於“嫦娥”這個項目來說,有沒有更加具體的你們正在做的目標?
張熇:
是的。我們“嫦娥工程”從一開始立項,我們就規劃了“繞、落、回”三步走。“嫦娥一號”“嫦娥二號”是我們的“繞”,就是要圍繞月球做全球的遙感探測。“嫦娥三號”“嫦娥四號”我們叫“落”,是要著陸到月球上做詳細的就位的探測。“嫦娥五號”我們叫“回”,是要從月球取回月球的樣品,拿到地面,我們的科學家在實驗室裡做進一步精細的分析。
在這之后,我們也正在謀劃,我們叫作探月四期工程,我們是希望在月球上極區,就是在可能有水冰的地方做一個長期自主運行的月球科研站,開展進一步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驗証。
主持人康輝:
對於未來的這些目標,現在想想是不是心中仍然有一份自信?
張熇:
有的。
主持人康輝:
所以說,自信意味著能力,意味著勇氣,也意味著責任和擔當。我們非常感謝所有的探月人,也特別希望未來我們的深空探測,包括我們的探月工程能夠帶給我們中華民族更多的自信和勇氣。
謝謝,謝謝!
主持人康輝:
自信能夠讓我們在未來前行的道路上永遠都充滿動力。我們最有理由自信,我們自信的雄厚基礎來自於哪裡呢?我們再來聽一段總書記的話。
第二部分:我們為什麼能自信
總書記原音短片二:
四十載驚濤拍岸,九萬裡風鵬正舉。江河之所以能夠沖開絕壁奪隘而出,是因其積聚了千裡奔涌、萬壑歸流的洪荒偉力。在近代以來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經歷了太多太多的磨難,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犧牲,進行了太多太多的拼搏。現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在歷史進程中積累的強大能量已經充分爆發出來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勢不可擋的磅礡力量。
經典釋義人康震:
這是2018年12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在這次大會上,習總書記引用了一句“九萬裡風鵬正舉”的詞句,這一句詞出自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漁家傲》。
這首詞的寫作時間大致是在建炎四年,也就是公元1130年。這一年正是金人南侵,而南宋小朝廷倉皇逃竄之際。由於李清照的弟弟當時在朝中做官,所以年近半百的李清照不得不孤身一人,帶著亡夫留下來的金石文物、典籍字畫等等,一路追隨高宗的隊伍在海上顛沛流離,歷盡風浪,終於最終平安地到達了溫州。這首詞應該就是在這個時期所寫的。詞的上半闋寫了海天一色的景觀,下半闋卻是作者自己——我和天帝的對話。下闋寫道: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裡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詞的意思是說,天帝問我你要去哪裡呀,我回答天帝,路途還漫長得很呢,現在已經是黃昏時分,我尚未到達我的目的地,即使我寫出如此驚人的詩句又有什麼意思呢。長空九萬裡,大鵬沖天飛得正高。狂風,千萬不要停止,把我這一葉的輕舟一直吹送到蓬萊仙島去吧。
可見,在戰亂的顛沛流離當中,在長途跋涉當中,已經年近半百的李清照孤身一人,不知道還要克服多少難以想象的困難。但是無論怎樣困難,她依然堅守的就是她和她的亡夫趙明誠共同收藏和珍藏的金石文物不能丟,始終要帶在身邊。對於他們所共同摯愛的金石文物、堅守的事業,堅守文化傳承的事業,給了她這樣一份自信,給了她這樣一份堅守,給了她這樣一份自覺。
所以我想,講到這兒,我也跟現場的觀眾在一起,我們交流一下。你們所能知道的描寫自信的著名詩句有哪些?
觀眾一:
我覺得對我影響最深的一個詩句就是:“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
觀眾二: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我認為隻要初心不改,堅定信念,就沒有上不了的山,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經典釋義人康震:
好!
剛才兩位的回答都非常好,大家都非常地喜歡這種表達自信的詩句,因為這樣的自信是激勵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的動力。
我們說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是一脈相承的,習近平總書記所引用的李清照的這一句詞,表達了中國人民強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盡管中華民族在歷史上遇到了很多的艱難險阻,但是,勤勞而勇敢的中華兒女一直保有著持續的戰斗力、持續的自信力。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正以“九萬裡風鵬正舉”的磅礡氣勢,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目標昂然前進。
思想解讀人徐川:
聽了康震老師的講解,我們對中華民族這種強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提到:“人民有信心,國家才有未來,國家才有力量。”那麼第二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能自信?說到底,是因為中國共產黨能,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
自信是需要支撐的。接下來,我們就聊一聊支撐自信的四塊基石。
第一塊基石:自信源自道路,也就是道路自信。
1840年以后,西方列強侵略中國,中華民族災難深重。中華民族曾經走過很多很多的路,有大路,有小路,有老路,有新路,更有近代以來曲折的路,一直走到了此路不通,一直撞得頭破血流,一直到我們誕生了中國共產黨。我們歷經千辛萬苦,才找到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一路走來,中國共產黨人無心欣賞沿途的風景,而是始終循聲前行,這個聲音就是人民群眾向往美好生活的呼聲。跟著這個聲音,讓我們一起走進湖南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來感受一位苗族大媽石拔專老人和習近平總書記的故事。
這張照片,拍攝於2013年11月3日,這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十八洞村石拔專老人的家中。
當時老人的家中唯一的電器,就是一盞節能燈。而這種情況在當時的十八洞村十分普遍。
十八洞村是湘西的一個苗族村寨,抬頭是山,低頭是溝,人均耕地不到一畝,是個典型的貧困村。
如何能讓年人均收入隻有1600多元的村子脫貧?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和鄉親們一起開座談會。他希望大家:“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裡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在這裡,習總書記第一次提出了“精准扶貧”這個理念。今天,每個人的生活都有了巨大變化。
楊秀蘭每天早起都要搭丈夫的摩托上班。兩年前,兩口子還在浙江打工。如今,她就在家門口的山泉水廠上班,10分鐘就能到達。
龍大姐和丈夫,以前靠務農維持生計,如今,靠著家裡的農家樂,一年就能有十幾萬元的收入。
而村裡的老支書石順蓮,則帶著留守婦女們繡起了苗繡,這樣一幅苗繡就能有3000元的收入。
十八洞村可以說是因地制宜,蹚出了一條精准扶貧的新路。清澈甘洌的山泉水,走出了山溝,出現在了超市的貨架上。村裡的獼猴桃產業也實現豐收。加上鄉村旅游、苗繡手工藝等等,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龍興花同期聲(十八洞村村民):“今年我就養了十來頭豬,就做臘肉,像昨天我這裡賣了兩千多塊錢的臘肉。”
石梅芳同期聲(十八洞村村民):“我們以前在外面,一個月工資也就三千多元。我現在在家裡繡這個,我一個月,我同樣也有三千多元吧。又可以照顧寶寶,又可以看老人。”
楊秀蘭同期聲(十八洞村村民):“現在我們十八洞村建了個水廠,我就在家門口上班,特別好。”
思想解讀人徐川:
石拔專老人的生活也大變樣。每年,靠著獼猴桃的分紅和賣一些特產的收益,小康生活已沒問題,她真真切切地實現了脫貧致富。
2013年,中國的精准扶貧從這裡起航,如今,十八洞村終於走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脫貧之路。
全面實現脫貧攻堅任務,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向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作出的庄嚴承諾。我們要做到,我們能做到,我們會做到,我們的堅信不疑就源自於腳下的道路。
第二塊基石:自信源自理論,也就是理論自信。
大家知道,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在實踐中,我們誕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結合了前人的智慧,也結合了時代的特征。正是在這些思想武器的指引之下,我們一步步地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第三塊基石:自信源自制度,也就是制度自信。
制度是發展進步的保障,是安邦定國的根本。
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創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我們形成、堅持和發展了一套制度,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舉幾個例子。咱們聊一些世界級的超級工程。比如咱們的跨海大橋,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是咱們的港珠澳大橋。還有膠州灣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東海大橋等等,都是世界級的。還有世界最高的100座橋幾乎都在中國。在我們的雲南、貴州,處處都在上演“天塹變通途”的現實版本。
過去,我們依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未來,我們也一定會在這樣制度的保障之下創造更多的輝煌。
第四塊基石:自信源自文化,也就是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那麼,什麼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的充分認同和積極踐行,是對其生命力和科學性的堅信不疑。那麼,為什麼要堅定文化自信?如何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我們來看總書記的精彩論述。
第三部分:如何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
總書記原音短片三:
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隻有扎根腳下這塊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文藝才能接住地氣、增加底氣、灌注生氣,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正所謂“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我們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中超越,創作更多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又符合世界進步潮流的優秀作品,讓中國文藝以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屹立於世。
經典釋義人康震:
這是2016年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那麼在這段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引用了兩句詩:“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它出自南北朝時期的著名詩人庾信的《徵調曲》。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什麼呢?是說吃著樹上結的果實,就想起了結果實的樹,喝到河裡邊的水就想到了河水的源頭。一句話,飲水思源。這個庾信在當時那是數一數二的大詩人。他本來是南朝人,奉命出使西魏,結果,到達了西魏的首都長安之后,西魏攻克了江陵,他所在的梁朝滅亡了。當時西魏的統治者非常欣賞庾信的才華,就把他留在了長安做官,但他依然非常地思念故鄉,常常通過他自己寫的詩文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思鄉的情懷。“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這兩句詩可真是表達了他對故土的無比的思念之情。
習近平總書記倡導我們要樹立文化自信,這就是要求我們不能忘記我們的本源。我們這個國家、我們這個民族是具備文化自信的堅實的基礎和優良傳統的。在中國的古代,這種文化的源遠流長給我們提供了雄厚的底氣。比如在盛唐時代,國力強盛,萬國來朝,當時的長安兼容並蓄,文化上充滿著強烈的自信,這就是后人眼中引以為豪的盛唐氣象。也正因為如此,一代“詩仙”成長在盛唐時代就不足為奇了。李白是一位大詩人,是一位文學家,他的詩歌創作水平在當時真是首屈一指。這就是他的本錢,這也就是他的自信的所在。賀知章見了他,驚呼他為“謫仙人”,從天上下凡的神仙﹔杜甫稱贊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李白自己也說自己“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洲”。唐玄宗要召見他,他很興奮,寫兩句詩:“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在長安不得志,離開長安,依然寫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所以,縱觀古今歷史,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一定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地奮斗!
主持人康輝:
謝謝康震教授給我們帶來的精彩講解。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我們知道,習近平總書記本人正是踐行文化自信的榜樣,他尤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情有獨鐘。在訪問、考察、會議上,在講話、文章、論述中,他多次引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當中的那些華章佳句,這也是為什麼會有《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這個節目的原因。
當然,今天我們說的文化自信不僅僅包含著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還有很多的思想內涵。接下來,我們請思想解讀人徐川教授繼續為大家講解。
思想解讀人徐川: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那麼,為什麼文化自信在“四個自信”中地位最為獨特和重要呢?第三個問題:我們如何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我們如何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
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到的那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從這段精彩的論述中,我們發現了三個努力維度。
第一個維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其實,我們簡單梳理一下,就會發現,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一以貫之。
三十多年前,當時廈門市委、市政府籌措資金,維修位於鼓浪嶼的八卦樓,但是錢很快不夠用了。當時廈門經濟特區剛剛擴大到全島,到處都急著發展經濟,到處都缺錢。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之下,正是在時任副市長習近平的關懷之下,才徹底扭轉了一座百年建筑的歷史命運。習近平說,歷史文化遺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我們一定要完整交給后人。
整修后的八卦樓是目前國內唯一、世界最大的風琴博物館。因為完整地保存了當時的歷史風貌,八卦樓和其他的52棟建筑一起,成為了鼓浪嶼文化遺產的核心要素,在后來接受聯合國申遺專家評估的時候,得到了聯合國專家的高度評價。
2017年7月8日,鼓浪嶼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下面我們來說第二個維度:繼承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我們由煙波浩渺的嘉興南湖上的一艘畫舫起航,來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根據地,后來又北上抗日,喝著延河水,“雙手摟定寶塔山”。最后,從太行山東麓的小村子“進京趕考”,迎接新中國的誕生。
那麼講到這裡,我們想和思政教師再做一些交流。在課堂上,我們讓學生了解、親近我們的革命文化,有哪些心得體會跟大家分享一下。
唐忠寶:(江南大學教授)
因為總書記也多次講,我們也發現一個情況,就是現在年輕人要有年輕人的語言方式、接地氣的方式,讓大家去接受革命文化的學習。
打個比方,我們有一期講黨史,老師起的題目叫《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與現狀》。但是學生團隊就會覺得這個題目其實不夠生動,所以他們就幫我們改了個題目,叫《那年·那湖·那船:從1921南湖畫舫說起》。當然,還有一期講的是“五四精神”,按照我們老師的起法,題目叫《談談五四精神和五四運動》。學生覺得這個題目還是缺少新意,不夠生動,所以學生幫我們潤色的題目叫《以青年之名,承青年之約:跨越百年的紀念》。所以通過這樣的方式,我覺得語言方式可能要轉換。
當然,除了好的方式之外,可能還有好的素材、好的內容。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是結合本省區、本市,甚至本校的紅色資源。就打個比方,我在江蘇工作,江蘇有很多紅色文化的資源。比如雨花英烈精神、周恩來精神、新四軍的鐵軍精神、淮海戰役精神。我們甚至可以組織我們的學生直接到革命事件的發生地,包括革命的聖地,包括愛國主義的教育基地,去現場感受先烈們、先輩們的英雄事跡,進而增強我們對革命文化的自信。
思想解讀人徐川:
好,謝謝唐老師!
接下來,我們來講第三個維度: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作為革命文化的發展和延續,我們又形成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這些先進文化的背后,是為國家、民族、人民,奉獻青春、熱血,甚至生命的一系列英模、勞模、道德模范和時代楷模。
黃大年、王繼才、袁隆平、黃旭華、葉培建、黃文秀……他們詮釋著新時代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他們詮釋著新時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他們就像涓涓細流,滋潤著我們的心田,堅定著我們的腳步,激勵著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奮勇向前。
國家的強大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文化自信又是國家強大的深層動力。正像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所提到的那樣,站立在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十三億多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礡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
謝謝大家!
主持人康輝:
非常感謝本期節目的思想解讀人徐川教授、經典釋義人康震教授帶來的精彩講解。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我們要有“不畏浮雲遮望眼”的自信。正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我們不懼風雨,也不畏險阻。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撼動我們偉大祖國的地位,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進步伐。這就是我們的自信!
親愛的朋友們,在節目的最后,讓我們一起重溫、一起誦讀經典篇章,讓這些經典篇章再次喚起我們內心那份自信的勇氣和力量!
【經典誦讀環節】
《沁園春·長沙》
毛澤東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供稿)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