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官方網站

《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第二季)解說詞(第十一集)

敢教日月換新天

2021年03月02日08:46 來源:光明日報

本集主題

“奮斗”,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以來強調的核心命題,也是全黨全國人民繼續披荊斬棘、砥礪奮進的精神動力。將“奮斗”作為節目主題,能夠起到凝聚情感、凝聚共識,煥發偉大民族精神的傳播效果。

第一部分:為什麼而奮斗

主持人康輝:

學習思想,領悟經典,感受平語近人。歡迎您收看《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我是主持人康輝。首先,歡迎今天來到節目現場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的所有朋友們,大家好!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今天這期節目的主題是“奮斗”。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通過不懈的奮斗,把一個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建設成為空前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可以說,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奮斗的歷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奮斗”。在這些談“奮斗”的講話論述當中,習近平總書記引用了不少歷史掌故和名言警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解讀習近平喜歡的典故,來進一步學習領會奮斗幸福觀的深刻含義。

現在,我們有請本期節目的思想解讀人,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韓振峰教授為大家講解。

思想解讀人韓振峰: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一塊兒聊聊關於“奮斗”這個話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許多場合向全黨和全國人民發出過關於“奮斗”的動員令。他說,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是我們人生難得的際遇。

“奮斗”一詞,可以說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所有講話當中運用最多的詞匯之一。比如,在十九大報告當中,他就29次提到過“奮斗”。在2019年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當中,他26次提到過“奮斗”。在二○二○年新年賀詞的講話當中,總書記不僅多次提到“奮斗”這個詞,而且提出了“禮贊新中國、奮斗新時代”這樣一個豪邁誓言。在這裡我想問問大家: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奮斗的金句,大家還知道哪些?

觀眾一:

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使命在肩,奮斗有我。

觀眾二:

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擁抱新時代,奮進新時代﹔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

觀眾三:

擼起袖子加油干﹔萬眾一心加油干,越是艱險越向前。

思想解讀人韓振峰:

大家說得都非常好。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奮斗”的論述確實非常多,他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多次論述過“奮斗”。那麼,今天我們就“奮斗”這個話題,分三個方面和大家一塊兒交流交流。第一,為誰而奮斗﹔第二,奮斗精神來源於哪裡﹔第三,怎樣去奮斗。接下來,我們講講為誰而奮斗。我們共同看一段短片。

總書記原音短片一: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永遠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永遠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主持人康輝:

剛剛我們聽到的,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7月1號,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講的。在講話中,他激勵全黨同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講話中,總書記引用了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屈原《離騷》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現在,我們有請本期節目的經典釋義人,南京師范大學酈波教授為我們講一講,這一千古名句是如何在新時代繼續激勵所有奮斗者的。

經典釋義人酈波: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總書記引用的這句話可謂是解讀我們中國人奮斗精神和堅韌品質的最好的一句千古名言。我們都知道,這句名言來自於屈原的《離騷》。《離騷》是中國歷史上千古不朽的名篇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抒情詩。它集中體現了作為偉大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他作為一個政治家的美政思想。

屈原重視法治,他主張“循繩墨而不頗”。他重視人才,主張“舉賢而授能”。他重視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所以他說:“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他更重視、更強調對真理的追求以及人生的不懈奮斗,所以他才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尤其是這句上下求索的名言,自古及今,激勵著無數的仁人志士。比如說,我們都很熟悉的一個成語——聞雞起舞。聞雞起舞的典故出自於《晉書》,它說的是我們都很熟悉的祖逖的故事。祖逖是一個胸懷坦蕩、素有大志之人。24歲的時候,祖逖和他幼年的好友劉琨一起任司州主簿。他和劉琨的關系那是非常的好,兩個人常常並床而臥、同被而眠。不僅如此,他們還擁有共同的理想和操守,那就是建功立業,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有一天晚上,祖逖睡到半夜,突然聽到外面有雞叫聲,他就把劉琨給踹醒,說:“你聽到雞叫聲嗎?”劉琨這時候懵懵懂懂,說:“半夜雞叫不太吉利吧?”祖逖卻說:“此非惡聲也。”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這是老天爺在提醒我們、在激勵我們要立志奮發。於是,他和劉琨約定,此后每天半夜聽到雞叫聲就起來舞劍。

從此,劍光飛舞,劍聲鏗鏘,冬去春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因為這種堅持,因為這種不懈的努力,后來,他們都成就為文武全才的人才,既能提筆安天下,又能上馬定乾坤。祖逖后來立志北伐,擊楫中流,此后被朝廷追封為“車騎將軍”。而劉琨也終任大將軍、都督並州、冀州、幽州三州軍事,在亂世之中一展報國之志。

在中國的歷史上,從囊螢映雪、立志苦讀的知識分子,到聞雞起舞、立志報國的英雄壯士,從懸梁刺股到臥薪嘗膽,從鍥而不舍到水滴石穿,偉大的奮斗精神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民族一種歷史的稟賦。正是這種精神的自覺與不悔,讓求索具有了永恆的魅力,讓奮斗具有了永恆的動力。

思想解讀人韓振峰:

感謝酈波教授給我們帶來的精彩講解。

一般來說,奮斗就是一個人為了達到一定目標而不斷迎接挑戰、克服困難,不斷前進的過程。我們改造自然界需要奮斗,改造社會需要奮斗,改變人的命運同樣需要奮斗。那麼,作為新時代的奮斗者,我們究竟應該為誰而奮斗呢?

第一,為人民幸福而奮斗。

習近平同志在2012年11月15號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當天,他在會見中外記者的時候就講道:“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習近平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的人生歷程是對奮斗精神的最好的詮釋。1969年1月,年僅15歲的習近平來到陝西梁家河插隊,開始了他7年的知青歲月。在這裡,他和當地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先后渡過了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為改變梁家河的落后面貌做了許多實事、好事。習近平在回顧這段難忘歲月時說過:“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這個堅定的人生目標是什麼呢?就是為老百姓做事,就是為人民謀幸福。

2015年春節前夕,習近平再次回到陝西梁家河,看望那裡的父老鄉親。

字幕: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梁家河考察

習近平總書記同期聲:“人丁興旺啊!今天,能夠回來看一看,我心情是很激動的。人生,我的第一步邁出來,就是到咱們梁家河,在這裡選擇了我的道路。我從那個時候我就說,今后如果有條件、有機會,我要從政,做一些為老百姓辦好事的工作。”

思想解讀人韓振峰:

一直以來,習近平都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自己的奮斗理想與人民緊緊聯系在一起。

第二,為人生幸福而奮斗。

2020年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用這樣一句話激勵廣大青年:“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斗而升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億萬中國人民共同的事業,要靠每一個中國人為之而奮斗。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不止一次為那些戰斗在平凡工作崗位上的普通奮斗者、建設者們點贊。他們包括:把青春和生命奉獻給脫貧事業的“最美奮斗者”黃文秀,用自己身體保護戰友的“排雷英雄”杜富國,無數次為祖國爭得榮譽的中國女排,還包括那些快遞小哥、環衛工人和普通出租車司機等等。他們以普通人的平凡書寫了不平凡的人生,以努力奮斗成就了人生幸福。

第三,為民族復興而奮斗。

這是奮斗的最高境界,也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崇高歷史使命。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大型展覽的時候曾經這樣說過,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隻要我們精誠團結、共同奮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就一定能實現。

接下來,我們講講第二個問題:奮斗精神來源於哪裡?我們共同看一段短片。

第二部分:奮斗精神來自哪裡

總書記原音短片二:

奮斗是曲折的。“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要奮斗就會有犧牲,我們要始終發揚大無畏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奮斗者是精神最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經典釋義人酈波: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他引用的“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出自於毛主席詩詞中的名篇《七律·到韶山》。這首詩應該作於1959年6月。

韶山又名韶山沖,在湖南湘潭西北45公裡,那是毛主席的故鄉。據《毛澤東年譜》記載,自毛主席1911年離開韶山,到他1976年9月9日離開人世,其間總共回過韶山8次。

1959年6月25到27日,算起來應該是他第7次回到故鄉,離上一次1927年1月他回到故鄉,算一算整整32年,所以他才說“故園三十二年前”。

1925年1月,毛澤東從上海回到故鄉,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韶山支部,並組建了農民學會。1927年1月,在考察湖南農民運動期間,他又回到了故鄉。但那一次離開之后,不久就發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1964年1月27日,應《毛主席詩詞》英譯者的要求,毛主席口頭解答了這首詩的首聯和頷聯。他說,“咒逝川”“三十二年前”,指大革命失敗,反動派鎮壓了革命,所以才有接下來的頸聯:“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這一聯是全詩的重點,意義非常深刻。它首先是對韶山、對湖南、對神州大地上各族人民英勇奮斗的謳歌,更是對艱難革命歷程中所有為國捐軀的烈士的贊頌。因為受到殘酷的鎮壓,所以當然會有很多革命志士犧牲。但是,革命卻永遠不會因此停止,而且一定會遵循壓迫愈甚、反抗愈烈的規律發展。最終,經歷不懈的奮斗、流血和犧牲,才迎來中國革命的全面勝利。

這裡的“敢”這個字,正體現了一種大無畏精神和無私奉獻的精神﹔而“換”這個字,則體現了人民改天換地、推動歷史發展的偉大壯舉。而“敢”與“換”的主體,也就是無私無畏、奮斗不息的人民,也就是夕煙下的遍地英雄。他們才是精神最為富足之人,才是最懂得幸福、最值得幸福的人。

思想解讀人韓振峰:

酈波老師講解得非常精彩。

的確,“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這句氣勢磅礡的詩句,一方面,體現了毛澤東那種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崇高思想境界,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中國人民所具有的不怕犧牲、改天換地的偉大奮斗精神。我曾經多次去過韶山,每次到那裡都有不同的感受。

一大早,毛澤東故居前已經排滿了全國各地前來參觀的人們。故居位於湖南韶山的土地沖上屋場,坐南朝北,是土木結構的建筑,東邊是毛澤東家,西邊是鄰居,中間堂屋兩家共用。

與故居熙熙攘攘的游客相比,相隔數百米的故園一號樓顯得格外安靜。很少有人知道,這裡是1959年毛澤東回韶山時居住的地方。

毛澤東逝世后,家鄉人民相繼在故居周圍建起了紀念館、銅像廣場等等。紀念館內,陳列著1000多件毛澤東的遺物。這套理發工具伴隨了毛澤東的一生,他抓緊點滴時間工作,連理發的時間都不放過。這本始於1952年的賬本,連修理熱水瓶的費用居然都記錄在冊。

紀念館內有一位講解員叫彭艷,24年前她開始在這裡擔任講解員。

彭艷同期聲(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講解員):“很多觀眾到韶山以后,都會有一種疑問:那麼就是在韶山沖這樣一個偏僻的小山沖裡邊,為什麼會誕生一代偉人毛澤東呢?毛澤東他又究竟是怎樣從韶山沖走出去,成長為馬克思主義者的呢?”

主持人康輝:

觀眾朋友們,今天我們在節目現場,特別邀請到了湖南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的講解員彭艷同志,掌聲歡迎她。

彭艷:

各位觀眾,大家好!

主持人康輝:

那一年,毛澤東同志回韶山,也在故園一號樓請父老鄉親們吃了一頓飯,也留下了一張菜單。這張菜單的故事彭艷曾經對很多的參觀者講過很多次,那今天在這裡也給我們的觀眾朋友再講一次好嗎?

彭艷:

好的。各位觀眾,現在我向您展示的這份菜單是1959年毛主席回韶山時,在故園一號樓宴請父老鄉親的菜單。在菜單上有雜燴、木耳炒雞、回鍋肉、炒雞雜、燒鮮魚。

主持人康輝:

這都是韶山當地的菜?

彭艷:

對。這是我們當地韶山所稱的“八大碗”。

主持人康輝:

那一次請父老鄉親們吃飯,都請的是誰呢?

彭艷:

毛主席這一次一共請了8桌。有老共產黨員、農民自衛隊隊員,還有烈士家屬,七八十個人參加。

在吃飯的時候,“六嫂”沈素華又是哭又是笑,她的丈夫毛新梅,是中共韶山特別支部的第一批黨員,卻不幸被敵人殘忍殺害,頭顱被生生割下,挂在了木杆上。還有“五阿婆”賀菊英,見到毛主席的時候嘴巴哆嗦得說不出一句話,淚水就嘩嘩地往下流,她的丈夫毛福軒是中共韶山特別支部的第一任書記,在36歲的時候,由於叛徒出賣,慘死於南京的雨花台。

韶山是一片紅色的土地,在這片隻有247平方公裡的熱土上,先后有1700名烈士為革命英勇犧牲,其中就有毛主席的6位親人。

2011年3月,習近平同志來到了韶山。他在韶山調研時曾深情地說,我們對毛主席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最好的紀念,就是要傳承好、發揚好他們開創的偉大事業,我們要把這些革命傳統教育資源作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把毛主席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

習總書記的這番話,對於我們每一個韶山人來說,既是鞭策,更是動力,激勵著我們不遺余力地傳承紅色基因,講好紅色故事。

主持人康輝:

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無論弱小還是強大,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團結帶領著中國人民奮斗出了一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中國。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精神來源於哪裡?在這個新時代,我們還需要不斷地去探尋。接下來,繼續請思想解讀人韓振峰教授為大家講解。

思想解讀人韓振峰:

主持人講得非常好。今天,我們中國共產黨人要把革命前輩那種“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奮斗精神一代一代傳承下來。接下來,我們講講這種奮斗精神究竟來源於哪裡。它大體來源於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奮斗精神來源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基因。

回溯我們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長河,我們就會發現,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奮斗精神的人民,奮斗精神是根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基因。我們中華傳統文化強調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等等,都是奮斗精神的重要體現。中國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沒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奮斗,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

第二,奮斗精神來源於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始終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初心是激勵人們不懈奮斗的推動力,使命是激勵人們不懈奮斗的牽動力、引導力。一個推動力,一個牽引力,這兩大精神力量共同推進我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第三,奮斗精神還來源於中國共產黨人奮斗歷程的經驗啟示。

中國共產黨是靠艱苦奮斗起家的,也是靠艱苦奮斗不斷發展壯大的。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樣要靠發揚艱苦奮斗精神,需要全黨和中國人民繼續艱苦奮斗、共同奮斗、接續奮斗,這就是我們黨的奮斗歷程給我們的最典型的啟示。

接下來,我們講講怎樣去奮斗。我們共同看一段短片。

第三部分:怎樣去奮斗

總書記原音短片三:

“鑿井者,起於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品德,又要有真才實學。廣大青年要培養奮斗精神,做到理想堅定,信念執著,不怕困難,勇於開拓,頑強拼搏,永不氣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是我們人生難得的際遇。每個青年都應該珍惜這個偉大時代,做新時代的奮斗者。

經典釋義人酈波:

這段話見於2018年5月2日總書記和北大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鑿井者,起於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這句名言來自於南北朝北齊劉晝的《劉子·崇學》,它的前面其實還有一句,和這一句形成非常完美的對仗效果。

原話是:“為山者,基於一簣之土,以成千丈之峭﹔鑿井者,起於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它的意思是:堆山這件事,始於一筐土,而最后卻能成千丈的高山﹔而鑿井這件事,也不過開始於三寸的小坑,最后卻能形成萬仞的深井。它其實是比喻有價值的人生要經過堅持不懈的點滴的積累,隻要能夠堅持不懈,隻要能夠持之以恆,這樣就一定可以成就事業、成就人生。

每次說到“鑿井者,起於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我都會想到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無數仁人志士,他們從年輕時,從基層、從社會最底層開始奮斗的身影。

比如說東漢的班超。他早年家境貧寒,隻能靠替官府抄寫文書來維持生計。可是,他素有大志。他感嘆地說:“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這裡的傅介子是西漢著名的外交家,曾經斬殺悖逆的樓蘭王。張騫更不用說了,他出使西域,打通絲綢之路。班超以此二人為精神楷模、為榜樣,毅然投筆從戎,踏上了征服西域的漫漫征途。

東漢永平年間,班超隨大將軍竇固北征匈奴脫穎而出,旋即被任命出使西域。班超以區區36人縱橫西域,在無比艱難的環境中當機立斷、努力果決,既牽制了匈奴,又維持了西域的穩定,更保証了絲綢之路的暢通,使得東西方文化交流和商業往來,以及華夏各民族之間的團結與交融達到了歷史上一個無比繁榮的局面。班超以一個人的智慧、一個人的汗水、一個人的奮斗,書寫了絲綢之路上不朽的奇跡,這也正如“鑿井者,起於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

堅韌不拔是中華民族亙古以來的民族品格,而務實奮斗則是華夏文明在薪火傳續中寶貴的精神財富。作為民族的一分子,我們每一個人隻有在奮斗中不斷地磨礪自我,砥礪前行,才能成就有價值的人生,才能最終實現我們民族的偉大復興。

思想解讀人韓振峰:

感謝酈波教授的精彩講解。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准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作為新時代的奮斗者,我們要想通過奮斗實現偉大夢想,必須發揚以下三種精神:

第一,奮斗要有攻堅克難的精神。

因為奮斗路上總會遇到各種風險和困難,如果沒有攻堅克難的精神,就不可能干成任何事情。七十多年前,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閉幕式上發表了《愚公移山》這篇重要講話。他在這篇重要講話中,要求全黨“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七十多年后,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要弘揚愚公移山精神。他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曾經提出這樣的要求:“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第二,奮斗要有持之以恆的精神。

因為任何奮斗都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所以,要實現奮斗目標就必須發揚持之以恆的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就明確指出:“我們既要有隻爭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恆的堅守。”隻有隻爭朝夕,才能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隻有持之以恆,才能真正實現最終目標。

第三,奮斗還要有苦干實干的精神。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幸福是通過奮斗得來的,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干出來的。為了實現奮斗目標,我們必須苦干實干加巧干,擼起袖子加油干!

說到這裡,我們大家來共同認識一位新時代的“最美奮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學王澤山教授。

在南京理工大學兵器博物館中,珍藏了一大批世界各國不同歷史時期的各類武器裝備,其中以火炮最為著名。

火炮曾被稱為“戰爭之神”,威力與射程與火炸藥的性能和使用方式緊密相關。今年85歲的王澤山院士是我國著名火炸藥專家,為我國武器裝備發展追趕世界先進水平作出了杰出貢獻。他曾三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並摘得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王澤山院士的奮斗精神集中體現在他說過的三句話上:

第一句是“祖國的需要是我一生的追求”。

1954年,帶著“強國先強軍”的信念,19歲的王澤山踏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當時許多人都選擇了熱門的導彈等專業,但他卻默默堅守著最冷僻的火炸藥專業。他認為,專業無所謂冷熱,隻要國家需要,任何專業都可以“光焰四射”。

第二句是“一輩子隻想做好一件事情”。

如今,王澤山已在火炸藥這一艱苦、危險領域的第一線耕耘了六十余載,他將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王澤山說,國家把這件任務交給我,我就要把這件事情做好,如果國家給我的任務沒有做好,我就會覺得恥辱。

第三句是“在祖國大地上奉獻光和熱”。

王澤山院士是一位把論文寫在試驗場、用成果推動武器裝備現代化的踐行者。很多爆炸試驗都充滿危險和挑戰,必須在人煙稀少、條件艱苦的野外進行。不管是寒風刺骨的冬天,還是烈日炎炎的夏天,他都堅守一線親自參與。

85歲,是王澤山的年齡﹔200多天,是他每年出差在外的時間﹔十幾萬公裡,是他每年為火炸藥事業奔波的路程。如今,王澤山和他的團隊又瞄准了下一個目標,讓我感覺到這位“80后”院士的興奮點永遠在前方,奮斗精神永遠在路上。

王澤山同期聲(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過去我提出,就是問為什麼、怎麼做。大家都學十萬個為什麼,學完了之后明白了,你明白還不行,我就要問他,你還有什麼問題,你這個問題會用什麼辦法能夠解決,我怎麼能做得比你更好,這也是奮斗精神的一部分。所以,成功,我感覺在這裡起到核心作用的是奮斗精神。”

思想解讀人韓振峰:

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大家可以看到,王澤山院士雖然已經80多歲高齡了,但他仍然奮戰在我國科技第一線,他這種攻堅克難、持之以恆、苦干實干的奮斗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奮斗既要有長遠目標,也要有具體的階段性目標。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貧困地區,特別是在深度貧困地區。無論這塊硬骨頭有多硬都必須啃下,無論這場攻堅戰有多難打都必須打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當然,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只是萬裡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今后的路更長,任務更艱巨。2035年,我們還要基本實現現代化。2050年,我們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隻要全黨全國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奮斗、不懈奮斗,我們的目標就一定能達到,我們的夢想就一定能實現。

主持人康輝:

非常感謝本期節目的思想解讀人韓振峰教授、經典釋義人酈波教授給我們帶來的精彩講解。

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我們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不是一個人或少數人能夠完成的,而需要千千萬萬的人,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共同奮斗、接續奮斗。

親愛的朋友們,在這期節目的最后,讓我們一起重溫、一起誦讀那些奮斗的經典詩篇,我們再來感受體會習近平總書記發出的“禮贊新中國、奮斗新時代”的號召。

【經典誦讀環節】

《七律·到韶山》

毛澤東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供稿)

(責編:謝倩、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