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官方网站

【闪光的足迹】河北师范大学教授王玉平:西柏坡与共和国 

2019年08月13日08:2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主讲人:王玉平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讲座主题:西柏坡与共和国

西柏坡与共和国,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一个疆域辽阔的大中国,何以联系?是因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由于历史的青睐,在上世纪40年代后期,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移驻到西柏坡,这个普通山村便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成为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70年前,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两条道路在这里交汇,新中国与旧中国的分水岭在这里形成,共和国的大厦在这里奠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共产党人走向全面执政的“赶考”之旅在这里启程!

从西柏坡到新中国

如今,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已经成为西柏坡的一个政治符号。中国共产党的西柏坡时期,很短暂,仅仅1年零10个月。但西柏坡时期却是我们党新民主主义历史上最辉煌的阶段:土地改革,打碎了旧中国的生产关系;三大战役在军事上、政治上摧毁了蒋家王朝的统治;华北人民政府为新中国建立奠定了全方位的基础;七届二中全会绘制出了新中国的建设蓝图。中国共产党从西柏坡出发,走出了大山,走进北平,走向全中国。

具体说来,新中国是如何从西柏坡走来的?

召开全国土地会议。进行土地改革,是彻底打败国民党的关键环节。内战刚开始,陈诚曾扬言,“也许三个月,至多五个月,便能整个解决”。蒋介石仰仗他的强大兵力、优良装备,以为消灭共产党易如反掌,但事实是,五个月没解决问题,八个月也没能解决问题。蒋介石便命胡宗南纠集重兵进攻延安,以为只要占领了共产党的红都延安,就意味着胜利了。当蒋介石把目光投注在兵力、武器装备、外国援助和地盘上时,毛泽东则把目光投注到了中国农村广袤的土地上,投注到中国农民所蕴含的无穷力量上。在解放战争初期,美国记者路易斯·斯特朗采访毛泽东,当问到对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有多大胜算时,毛泽东根本就没提及军队武器的问题,只是说,那就看我们的土地改革能不能成功,如土改成功了,蒋介石必败无疑!当胡宗南纠集了25万之众以十倍于我的兵力进攻延安时,我们打了6天6夜延安保卫战,待城里老百姓全部转移后,便主动放弃延安。毛泽东豪迈地说: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在转战陕北之初就召开了枣林沟会议,决定将中央分为前委、工委和后委。1947年5月刘少奇、朱德率中央工委来到西柏坡,筹备召开全国土地会议(7月17日--9月13日),1947年10月10日全国土地会议闭幕时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宣布彻底平均分配乡村的一切土地。土地改革,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制度的根基, 将亿万农民从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毛泽东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深知谁要想赢得中国,谁就得赢得中国的农民,要赢得中国的农民,就得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所以能否正确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就成为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土地革命成为共产党动员农民参加革命的最佳模式。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实行土地改革,不仅解放了生产力,更解放了战斗力,获得土地的农民,真心拥护共产党,为支持解放战争,老百姓倾其所有,甚至不惜豁上身家性命。当时解放区流行着这样一段民谣: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朴素的民谣里,蕴含着一个朴素的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向背永远是一个政党兴衰成败的根本标志。土地改革,从经济上摧毁了封建的生产关系。

指挥三大战役。打仗,是西柏坡时期的主旋律。共产党的领袖们在西柏坡指挥了24场战役,大大小小190多次战斗,特别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初到1949年1月底,历时4个月零20天,人民解放军势不可挡,以摧枯拉朽、风卷残云之势,消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50多万人,从根本上打败了国民党,解放了整个东北、华北,以及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彻底摧毁了蒋介石政权。被称为在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战争。党中央、毛泽东指挥三大战役有三大奇迹:一是全民皆兵。获得土地、翻身解放的农民踊跃参军参战、踊跃支前,仅三大战役期间,全国支前民工就达到940万人,比人民解放军投入部队的总数要超出4倍以上,支前的大小车辆82万辆。解放军打到哪里老百姓支援到哪里,战场需要什么老百姓就送什么。陈毅曾多次说过:“华东战场上的国民党反动派是老百姓用独轮车推倒的。”全民皆兵,全民参战,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二是电报指挥。三大战役期间,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共向前线指挥部发出了400多封电报,毛泽东亲笔写了197封,周恩来说,在西柏坡的军委作战室里我们一不发枪,二不发粮,三不发人,只发电报就把国民党打败了。真正体现了党中央、毛泽东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大智慧,在西柏坡这个世界上最小的指挥所里指挥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三是以笔当枪。电报指挥三大战役;毛泽东还巧施空城计,用4封新闻稿吓退了蒋傅十万兵。1948年10月,辽沈战役激战之时,蒋介石飞到北平与傅作义密谋,纠集10万余人由涿县等地经保定南下,偷袭我党中央机关。我党驻北平地下工作者得知这一情况后,将这份紧急情报传到西柏坡。事实上,北平以南至石家庄一线,我军根本没有主力部队,石家庄实实在在成了一座空城。情况紧急。在党中央加紧部署阻击兵力的同时,毛泽东决定上演一场现代版“空城计”,挥笔为新华社连写四篇新闻稿,把敌人面临垂死挣扎的局势、偷袭石家庄的真实意图和经过等,剖析得一清二楚,连续向全国广播,有如千钧之力打中敌人的要害,起到了巨大震慑作用,敌人犹豫数天,不敢贸然南进。同时,我军日夜兼程赶到石家庄以北,蒋介石的偷袭阴谋彻底破产,只好退兵。拿破仑曾经说,世界上有两种武器:笔和剑,但前者往往更犀利、更有力。毛泽东手中所握的就是这样一支笔,指挥着全党全民在政治上清醒,行动上坚定。毛泽东、党中央以高超的战争智慧和无畏的顽强精神,绘制了这一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观。三大战役,从军事上、政治上推翻了旧制度。

建立华北人民政府。华北人民政府在原晋察冀边区政府和邯郸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基础上于1948年9月建立,是中央人民政府的前身,由董必武任主席。主要完成中央交办的四项工作:一是,巩固华北的根据地,使之成为解放全中国的大后方;二是,组织好支前工作,保障各战场上人力物力财力的供应;三是,摸索、积累经济建设的经验;四是,摸索、积累政权建设的经验。华北人民政府一成立,就承担起了中央政府的大部分职能。华北人民政府存续期间,组织领导全区党政军民、男女老幼,组成了东起冀东,西至晋中,南至冀鲁豫、北至察哈尔,长达两千多公里的供应线,数百万支前大军日日夜夜服务于各种战争勤务;在领导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还探索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先后组建了华北钢铁、电业、机械制造、化学化工等公司,成为我国第一批大型国有企业,还统一银行、统一货币,积累经济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和方法;探索各级人民政权建设,董必武亲自参与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设计与安排,制定了200多项法律、规章、条例,还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作用,初步形成了多党派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为全国解放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建设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提供了宝贵经验,做好了必要的准备,“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及其所属各委、部、会、院、署、行,都是以华北人民政府其所属部门为基础建立工作机构”。华北人民政府是中央人民政府的雏形。

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绘制出新中国的建设蓝图。新中国的国体:“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新中国的政体: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确立五种经济成分,制定经济政策,制定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鉴于中国共产党要由革命党成为执政党,共产党人能否经得起执掌政权的考验?毛泽东深感忧虑,他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只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必须警惕“四种情绪”;必须坚持“两个务必”、遵守“六项规定”;要求全党必须加强党的建设,经得起执政的考验!我们绝不做李自成!

伟大的实践必然产生伟大的精神。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的进程也就从哪里开始。西柏坡时期伟大的实践孕育了不朽的西柏坡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革命精神,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以民为本精神,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立国兴邦精神,务必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务必艰苦奋斗的不懈赶考精神。西柏坡这段历史已经逝去,但留下的精神却永远惠泽后世。

从新中国到新时代

1949年3月23日,70年前的早春,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从西柏坡出发,一路北上,开始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赶考”。在离开西柏坡赴北平建国之际,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进京赶考去。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西柏坡考察,重温建国创业的艰辛,宣示对党的历史的尊重和继承,对革命先辈和开国元勋的缅怀与崇敬,可谓是一次政治上的“寻根”。他特别强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我们仍然行进在赶考路上。

面对历史和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赶考”远未结束,并提出了一系列考题:

第一,“总开关”拧得紧不紧,能否坚守初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的“总开关”。是赶考路上的第一大考题。一个政党有了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就会无坚不摧,就能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比如,在环境极其恶劣、条件极其艰苦的井冈山斗争中,有人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毛泽东怀揣理想、坚定信念,豪迈地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带领我党我军历尽艰辛、百折不挠,终于打出了一个新中国;仅用了60多年,中国共产党人就使新中国由一穷二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个政党缺失了理想信念,就会变质----苏共灭亡:20万党员时夺取了政权,380万党员时打败了德国法西斯,1920万党员时走向灭亡---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苏共是亡在意识形态上!人心散了,政党组织就会失去凝聚力,注定走向失败!一个人没有理想信念,就会走入歧途,腐败分子---忏悔书的第一条根源:丧失了理想信念。信仰、信念,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精神支柱,丧失了精神,就会非常危险,就会走向自我毁灭。一个国家如果硬实力不行,可能让人家一打就倒,软实力不行,可能不到就自倒。信仰危机,对任何一个民族都是很可怕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说:“坚定理想信念,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人民有了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走向进步,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永远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

第二,作风“篱笆”扎得严不严,能否勇担使命。党的作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70年前,革命先辈曾留下那个时代的答案。在七届二中全会上针对党员干部作风问题,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六条规定”“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等等。新一代领导集体针对党员干部作风问题开展的一系列主题教育,制定了八项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我们党始终绷紧的是作风这根弦,始终保持的是赶考的心态。

要求全党把规矩纪律挺在前面、刻在心里。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要切记法律的红线和底线不能触碰。对违反党纪政纪的行为不回避、不护短,敢碰硬、敢亮剑。只要每名党员干部都自觉在身边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政治小生态”,就能久久为功、聚沙成塔,营造起全社会风清气正的“朗朗乾坤”。

要求全党牢记两个务必。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来西柏坡,我想得最多的是,毛泽东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之际,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郑重提出‘两个务必’,是经过了深入思考的。这里面,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上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也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实践已经反复证明,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精神状态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是我们党的精神内核,是实现党的根本宗旨所必须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三,发展轨道正不正,能否坚持不懈奋斗。道路问题至关重要,直接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党的命运和人民福祉。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指引中国共产党人打碎了一个旧中国,建立了新中国;共产党人又历经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变革和完善了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我们的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也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深化全面改革,必须坚持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第四,为了谁、依靠谁,能否时刻牢记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如何在新时期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共产党人必须回答好的考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他把人民比作上帝、比作眼睛、比作大地,要求共产党人要像敬畏上帝一样敬畏人民,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人民,像种子依赖大地一样依靠人民!1972年尼克松首次访华时,曾问毛泽东有什么特长?他说了五个字:为人民服务!尼克松听闻翻译之后,这位傲慢的美国大总统举起茶杯向毛泽东碰杯,以示尊敬,并向他深深鞠了一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他心中,人民的分量最重,他最牵挂的是困难群众。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困。如只实现了增长目标,而没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即使我们宣布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也不会认同。

这些年,我们的发展很有成效,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是冷静的想一想,是不是党的凝聚力、群众的向心力同步提高了?是不是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就更加密切了?事实表明,经济发展了,生活生平提高了,不等于党同人民的联系就必然密切了,有时候反而是疏远了。现在,脱离群众的现象在某些方面比10年前、20年前、30年前更突出了。问题出在哪?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习近平总书记说:“我看主要是一些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淡薄了,对群众的感情变化了,作风问题突出了。如果群众观点丢掉了,群众立场站歪了,群众路线走偏了,群众眼里就没有你。”

群众路线是共产党的生命线。共产党最大的优势,是依靠群众,而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如何增强公信力、提高凝聚力,是今天共产党人必须破解的“生死考题”。

在70年的赶考路上,我们党怀揣初心、勇担使命、不懈奋斗,虽然有过挫折,有过困惑,但一直没有停歇赶考的脚步。要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向人民交出优异的答卷。

西柏坡之路在延伸,西柏坡精神之火在播撒。中国共产党的西柏坡时期,以它彪炳史册的赫赫功勋,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它为共和国大厦夯实了牢牢的地基,留下的宝贵经验和不朽精神,不仅仅映照着昨天的辉煌,更深深地启迪着我们今天的实践和对明天的思考……

(责编:段晨茜、代晓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