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官方网站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访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副主任马晓燕

2019年08月13日13:4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相关视频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15名战士留下遗书跳伞 传回震后茂县第一手资料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为铭记灾难,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按照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关于“这座老县城可以作为地震遗址保留,变成地震博物馆。”的指示精神,根据灾后重建规划,建设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位于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是全国唯一以地震为主题的国家级纪念馆,包括三遗址两馆一中心,即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沙坝地震断层遗址、唐家山堰塞湖地震遗迹、主馆、副馆和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中心。同时按照四川省灾后重建规划,作为“一馆三地”的龙头部门,牵头统揽映秀震中地震遗址纪念地、汉旺东汽工业地震遗址纪念地和都江堰虹口深溪沟地震遗迹纪念地三地作用功能的发挥。

5·12汶川 特大地震纪念馆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主、副馆共占地面积14.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28万平方米,建筑方案“裂缝”寓意为“将灾难时刻闪电般定格在大地之间,留给后人永恒的记忆”。

主馆基本陈展《山川永纪》陈展面积10748平方米,总展线1900米。分为“序厅、旷世灾难破坏惨重、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科学重建创造奇迹、发展振兴时代丰碑、结束语”六大板块,于2013年5月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副馆地震科普体验馆以“感受地震、传播知识、关爱生命”为主题,陈展面积1560平方米,总展线512米。分为“时空隧道、灾难现场、解密地震、穿越地震断裂带、震前防御、避险与救援”六个展区,于2013年10月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与主、副馆毗邻,是全世界唯一整体原址原貌保护的规模最大、破坏类型最全面、次生灾害最典型的地震灾难遗址区,保护范围面积1.2平方公里。经过治理保护,于2010年5月面向社会公众适度开放。2012年7月,被四川省政府核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坝地震断层是中外地震史上罕见断裂层,位于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沙坝村,处在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带,垂直位移10.5米,面积37公顷。地震断层周边地质灾害种类齐全、地质灾害点多,是地震次生灾害展示的宝贵资源,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唐家山堰塞湖遗迹距老县城地震遗址约5公里,堰塞体顺河长803米,横河宽611米,堆积体约2000余万立方米。湖区控制流域面积3538平方公里,最高蓄水位曾达743米,蓄水量达2.466亿立方米。2008年6月10日成功泄流后,水位降至713 米,常年库容8600万立方米。2013年“7·9”特大洪灾导致堰塞坝右岸局部溃口,水位高程下降至701米,常年库容4000余万立方米。2015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开展唐家山堰塞湖综合开发利用工作。

为充分发挥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功能作用,附近配套建设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中心和防灾减灾实训基地,可进行理论+实训的防灾减灾教育。同时,由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牵头统揽全国其他5·12地震灾区的社会教育活动。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俯瞰图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是世所罕见的人类特大历史事件真实记录和特殊场所,具有唯一性、不可复制性和特殊性。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留存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宣部确定的“三基地一窗口”,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5-2019年)、全国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和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实践基地等。地震纪念馆具有教育、宣传、科研、纪念、展示五大基本功能,已成为对外展示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开展地震科普研究和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基地。 截止2018年底,已累计接待社会公众1733万人次,单日接待最高量为4.58万人次。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利用节假日、纪念日举办主题教育活动120余场次,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讲座146场次,开展防震减灾知识“五进”(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军队、进企业)活动128场次,举办应急干部管理培训、防灾救援培训、扶贫培训、素质拓展训练活动1200多场次,配合地震、地质、水文、水利、水工、气象、建筑、规划设计等专题科考420余批次,开展科普宣传活动330余批次。先后接待世界财富论坛嘉宾、联合国减灾署官员、新加坡议员代表团等国内外2000多个团队参观、考察,使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也有效地提高了公众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

(责编:段晨茜、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