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官方网站

【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向纵深发展——典型风采】

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记临汾市隰县下李乡长寿产业联合党委委员王海平

2019年09月05日10:43 来源:山西日报

王海平在大棚内查看温度。 记者郭玉琴摄

209国道从长寿村穿村而过。秋阳之下,一侧紫川河蜿蜒流淌,一侧整齐的大棚分外耀眼。

走进大棚,花菇簇簇,清香阵阵。贫困户刘玉珍一边采摘,一边唠着家常:“等咱学下了技术,也在自家院里盖个大棚。”

“没问题,到时候我给你盖……”接话的正是王海平。

44岁的王海平是土生土长的下李乡人。早年外出打拼,从技术小工一路做到公司总经理,后来又开始经营酒店。这期间,他经常回乡,没事就爱在村里的沟沟梁梁上转。村里人依然靠天吃饭,就连全县普遍发展的梨果产业,也因该乡位置偏北,气候较寒冷而与之无缘。家乡脱贫无门的现状深深刺痛了他,成了他心中挥之不去的牵挂。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看到了希望。王海平发现毗邻下李乡的交口县石口村发展香菇短短几年就让村里大部分人都发家致富了。两个地方地域相近,气候相似,可不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呢?2016年,深思熟虑之后,他放弃年薪百万的工作,回乡创业,并注册了常兴农贸有限公司,搞香菇种植成了首选。

对王海平的决定,家人并不支持。妻子说:“好不容易出来了,又回去当农民。”刚上大学的女儿说:“隔行如隔山,瞎折腾。”

王海平则动员家人说:“我已经做了大量的功课,心里有底。下李乡是我长大的地方,这块土地上有我的亲人和朋友,眼睁睁看着他们在贫困线上挣扎,我心难安。”

2017年,王海平先在长寿村集中流转土地150亩,新建大棚20座,种植香菇。长出来之后,他就给村里每家每户都送了香菇。“就是想让乡亲们从小小香菇看到致富的希望,拧成一股绳脱贫。”

摸爬滚打了近一年,王海平的菌菇种植初见效益。去年,下李乡组建了长寿产业联合党委,周边7个村抱团发展集体经济。下李乡党委副书记、联合党委书记杨晋伟介绍,下李乡通过外出学习考察,结合实际,探索发展了“村社合一、统一经营”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

王海平与长寿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合作,互利双赢。他开始大刀阔斧发展香菇种植产业,不但新建了菌棒厂,还扩建了54座大棚,灵芝、羊肚菌等高端品种也相继落地。因为看好王海平,联合党委的7个村委会将产业扶持资金捆绑起来,集资45万元入股常兴农贸有限公司。

今年4月18日,长寿村股份经济联合社的第一期分红大会,下李乡辛庄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平记忆犹新,当天,长寿村党员活动室人声鼎沸,长寿村、下李村、张村、辛庄村等7个村党支部书记齐聚一堂,大家在欢声笑语中分享收获的喜悦。王文平说:“我们村在合作社里集体入股5万元,半年时间就分到3000元红利,通过全体村民决议,我们又将这些分红继续作为股金投到合作社里。”

如今,王海平接收村级集体经济入股,吸纳贫困户就业。企业用工在出菇高峰期达到300人次,大多是村里流转土地的贫困户。在大棚里干活的长寿村村民贾文斌说,他家在合作社里入股了4亩地,去年分红4000多元,加上他在大棚里打工,每个月还能赚2600多元,比以前种玉米强多了。

王海平实行“双菇轮种”,每年5月至10月种植平菇、香菇,10月至次年4月种植羊肚菌,公司一年收入近百万元,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他始终没有忘记最初“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的承诺。他用公司食用菌管理技术对村集体经营的菌菇大棚提供全程免费技术指导,优先向村集体经营的菌菇大棚提供菌棒等原材料,并且借助他的固定客商为村集体提供优质高价的销售渠道。

在王海平的菌棒厂,梨果树枝在这里经过科技“催化”变成了菌棒。隰县共有梨树、苹果树38万亩左右,每年修剪落下大量的枝条,这些废弃枝条以前只能烧柴,一堆堆摆放在房前屋后,既浪费了资源,又影响村容村貌。王海平嗅到了这份商机,向专家请教,把树枝粉碎成木屑,再加工成菌棒,发展“树枝经济”,公司销售额增加到200万元。

谈到未来,王海平说,眼下,用完的菌棒可以还田,他正在尝试发展有机循环产业。长远来说,下李乡风光秀丽,石马沟风景区位于下李乡国家原始森林内,林木荫郁,流水潺潺,空气清新,堪称天然氧吧,他想在下李乡打造一个周边县市游客集休闲度假、采摘游玩、观光休憩于一体的城市“后花园”,再为家乡振兴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记者 郭玉琴 通讯员 张瑞强)

(责编:王静、王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