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记稷山县学雷锋志愿者协会会长潘春虎
11年来,“80后”潘春虎带领着一群人,在稷山通过搀扶、点灯、撑伞、抚慰、护送、救助等方式,为他人、为社会无私奉献着。他们用亲切的笑脸、温暖的怀抱、伸出的援手、耐心的解答,把心中的志愿精神化作一个个具体行动。
“要想修锁,先学做人。”1999年3月,19岁的潘春虎跟随姑父宋薛宣到北京市大兴区,开始学习修理锁具。当时正值学雷锋志愿月活动,姑父作为北京大兴学雷锋服务队的标兵带头人,天天带着潘春虎去给困难群众免费修锁,给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潘春虎嘴上没说,心里犯嘀咕,“修锁没学会,倒天天跑去做好事帮助别人”。可时间一长,潘春虎心里也品出个道道来,“帮助了别人,自己也很快乐”。
在学徒的9年时间里,潘春虎跟随学雷锋服务队一起到社区、下部队、去学校等地为群众服务。“中国雷锋”孙茂芳、雷锋生前最亲密战友乔安山曾多次来到服务队作报告,与队员一起参加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每当看着这么多“活雷锋”与自己在一起,潘春虎心里都很自豪。学雷锋做好事渐渐地也成为了他的一种习惯。
2008年,潘春虎回到稷山。他带回家乡的不仅有修锁的技能,还有让更多人参与学雷锋活动、让家乡变得更美丽的决心。
“那个时候,县城里认识的人不多,我就先从左邻右舍开始‘游说’,没想到大家积极性都挺高。”一个月后,由潘春虎、个体锁匠任鲜春、理发师席便英、个体户老板宁仁凯、修车师傅黄维刚、吴志忠等人组成的学雷锋志愿者服务小组成立了。“刚开始的时候,大家穿上红马甲还有点不好意思呢!”
随后,共青团稷山县委命名潘春虎的修锁服务摊点为“学雷锋志愿者服务岗”,并为其颁发了“青年志愿者”徽章。身为领头人的潘春虎也在自己的修锁摊位上竖起了学雷锋标志,半价或免费为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服务。
行胜于言。“要让更多人参与,就要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设计出更多接地气的项目。”可是,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并且要让参与进来的人乐在其中,谈何容易?潘春虎的“秘诀”就是,“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
回到家里,文化程度并不高的潘春虎静下心来,上网查、翻书本,认认真真搞活动策划,端午节的爱心“粽”动员、教师节的“最美的花献给最可敬的人”、向烟头垃圾宣战、寻找爱心企业给贫困生捐款……每次搞活动都有响亮的口号,都切实让群众受益。
3岁的陈博轩是协会里最小的志愿者,因为是脑积水患者,出生没多久,陈博轩就得到了大家的帮助,有帮助联系捐款的,有帮助寻找治疗方案的,还有去家里走访慰问的。病情稳定后,陈博轩就跟着爷爷陈付更一起帮助别人。“你别看陈博轩年龄小,捡烟头、发宣传单都积极得很,但就是不参加去医院的活动,不能看见穿白大褂的人。”说这些的时候,潘春虎的脸上一脸慈爱。
参与者越来越多,活动范围越来越广,2010年5月,这个学雷锋小组正式更名为稷山县学雷锋志愿者协会。这一年,潘春虎也正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他说:“现在更不能松懈了,要带动越来越多群众加入志愿者队伍,使志愿服务生生不息、充满后劲。”
现在,做志愿服务已成了潘春虎的习惯。有一次,正值麦收时节,下底村卫生所打电话要换锁,15公里的路程,骑摩托40分钟可以到,但潘春虎骑了3个小时,当卫生院的催促电话打来时,潘春虎已经是第7次停车,他正给沿途地里烧秸秆的村民,讲烧秸秆的坏处和危险。“大家都知道我是在帮助别人,也都理解了。”他说。
志愿服务由点点滴滴、实实在在的小事汇聚而成,却“一针一线”地编织起社会文明的靓丽图景。作为稷山县志愿服务的带头人,潘春虎24小时待命。去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他11点多接到电话,说稷王街路口有个醉汉躺在路上,潘春虎立即联系了两个志愿者赶过去,把醉汉带回自家帮他换洗了衣物,等到第二天酒醒了才送人回去。“接到这样的求助电话,我们就得立马行动,不然就把群众对我们的信任感丢了。”
66岁的陈菊娥,连续做了5年多的志愿服务,有小儿推拿、正骨的技术,只要有困难的群众来找她都能得到免费治疗。她说:“每次潘会长打电话说有人需要帮忙正骨,即便饭吃到一半,我也撂下筷子走人,老伴都习惯了。”
现在,除了自己,陈菊娥家里又有了儿子、孙子、外孙女3个学雷锋志愿者,“我外孙女第一次参加活动时还不好意思,碰见熟人都用小红旗把脸挡住,现在啥活动她都跑在最前面。她说,这种快乐只有做过志愿服务的人才能理解。”
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接下来,我想提高我们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扩大志愿服务的覆盖面,使向上向善、互帮互助的社会风尚进一步深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入脑入心。”潘春虎信心十足。(记者 王 荔)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