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做新时代社会主义新西藏合格知识分子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生活工作在西藏的知识分子,当沿着先辈足迹,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治边稳藏重要论述相结合,牢记初心使命,勤修身、勇担当、真治学,做无愧时代、无愧人民、无愧历史的新时代合格知识分子。
核心提示
100年前,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之际,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带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这场运动拯救了民族危亡、捍卫了民族尊严、凝聚了民族力量,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同时,在中国意识认同面临深刻危机之际,正是这批先进知识分子选择并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在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下,这批先进知识分子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执着品格和顽强拼搏的无畏精神,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奋勇向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生活工作在西藏的知识分子,当沿着先辈足迹,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治边稳藏重要论述相结合,牢记初心使命,勤修身、勇担当、真治学,做无愧时代、无愧人民、无愧历史的新时代合格知识分子。
勤修身
做事先做人,做人必先修身,修身是做人的重要前提和手段。在中国古代,理想的人格状态是儒家弟子孜孜以求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儒家弟子一生必须要不断地修养自身道德学问,以期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古人看来,修身的先决条件是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求知识分子端正学风、潜心治学,把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在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中实现个人最大的价值。
孔子堪称儒家修身成功之典范,其修身主要强调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是知耻。此为修身之第一要务,《管子》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明代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士大夫应是一个时代社会良好风尚之倡导者、引领者和督促者,因为“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知耻而崇德向善,可谓“知耻近乎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是也。今天知识分子之“知耻”,要坚守身份职责底线,树牢“八荣八耻”意识,为学求是、为人务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做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坚定维护者,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十四世达赖反动集团的深入揭批者。
第二是“明礼”。 “不学礼,无以立”,“礼”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准。君子应学礼、知礼、好礼,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修身思想中的“礼”,除却其鲜明的阶级性与时代局限性外,在今天仍然具有时代价值,它强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当遵循一定的约定俗成之社会规则、行为规范,在规则制度下做人行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下人们确定和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当下知识分子理应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以学问、学术为本,以知识、才能和智慧为安身立命之本。作为教师,要以教学对象为本,以追求真理、创新学术、培育人才为人生内容。同时,知识分子要尊重、敬畏并泛爱大众同胞,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雅量和气度,根植人民、服务人民、造福人民,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第三是“行仁”。在传统儒家文化中,“仁”是人的一切美好品行的总和,是君子修身的最终目标。“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作为新时代知识分子之“行仁”,当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豁达胸襟与博爱情怀,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无畏,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自觉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生命的价值追求。
知识分子应勤于修身,加强学习,适时自省,严于自律,勇于他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常补党先进思想理论的“精神钙”,充电专业知识领域的“能量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实用的学习技巧,把握规律,融会贯通。以“乐学”“好学”为常态,做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常学常新。时刻反躬自省、自重、自警、自励,洁身自好,存正祛邪,注重修身养德,增强防腐拒变的“免疫力”。“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知行合一,将自省与学习相结合,实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中国共产党历经近百年风雨而能枝繁叶茂,除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源泉外,那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传统自律修身模式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才从一个最初只有50多人的年轻政党,发展成为今天拥有90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今天的知识分子,不但要“读圣贤书”,同时两耳须闻“窗外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正人必先正己,正己也要正人。列宁曾说:“不怕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怕三番五次地作出努力来改正错误,这样,我们就会登上山顶。”新时代知识分子不怕错误是一种胆识,接受他人指出的错误是一种境界。邓小平同志说:“有错误,自己讲,而且讲够,又能倾听别人批评的意见,这就有了主动,就可以使大家心情舒畅。这样做绝不会损害自己的威信,只会提高自己的威信。”
勇担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责任意识是知识分子的基本素养,天下为公是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以国家人民为重的忧患意识与强烈的责任感是从古至今知识分子一贯的优良传统,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更加需要知识分子担负起沉甸甸的责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科技界知识分子应切实担负起科技事业的重任,努力为把祖国建成创新型国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文艺界知识分子应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自觉坚守艺术理想、提高专业素养,有高尚的人格修为和“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能正确处理义利关系,作品讲求品位,追求社会效果,以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作为毕生的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古人修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己”是为“达人”,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担当。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以“严以修身”开首,同时又以“做人要实”结尾,体现了共产党人从严上要求、从实上着力的价值追求和政治品质。知识分子作为当前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重要人才资源,关键是立足本职工作勇担当。
第一是想做。立足岗位、学以致用、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自觉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国家事业,把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投身于本职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科技工作者在科学研究中要甘于寂寞,扎根实验十年无果无人问津恐怕是十之八九之事;文艺工作者既要脚踩坚实大地深入群众,又要仰望灿烂星空“浮想联翩”,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创作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无愧于时代的重大贡献。第二是会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积极投身创新发展实践,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不断增加知识积累,不断强化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攀登创新高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知识分子应该具有勇于开拓的品格、锐意进取的意识,站在时代潮头引领创新。积极发挥个人特长优势,以高素质的专业度和无私的敬业度投入工作,不负组织培养、不负人民期望。第三是敢做。以爱国奋斗的荣誉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不辱时代使命,立足岗位,积极作为,知行合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有成效,“行”有方向,努力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真治学
知识分子的本质特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内在需求,通过不断学习提升人格品质和精神内涵;二是外在需求,知识分子具备一定社会担当和责任感,能自觉将自身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真治学,治真学。
中华民族是倡导治学精神的民族,以研究学问之道而著称于世。2000多年前的孔子就曾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一个真正的治学者,应该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胸襟和意志,同时,还应有勤奋执着的品格、虚心求实的态度、学思结合的思想、和而不同的方法、严谨有序的计划等。朱熹是我国学术史上对治学这一主题进行全面而深入探讨的学者,其治学思想尤其强调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自觉的问题意识,体现为对自身、学术和社会的自觉反思;崇高的治学目的,包括“为己”的初衷和“成人”的追求;格致的治学方法;务实的治学特点。知识分子作为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应将治学作为精神存在和思想升华的必要方式和生活常态,达己达人,功夫要死,思维要活,方向明确,视野开阔,根基牢实。树立“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的宏志;坚守“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赤诚;收获“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有视野有胸襟有气度,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筑牢治学基本功,遵循治学道德准则,努力做到学业精深,养成自律与慎独的习惯,实现学有所长,学业精深。对学术研究既有敬畏感,更有无私心,做到理智上的彻底性与精细的正确性。始终保持着一颗纯粹的赤诚好奇之心,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客观对待事物,严厉杜绝学术抄袭、数据造假、学者不学的“伪学术”行为,矢志不渝为社会主义新西藏建设添砖加瓦,坚定不移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和幸福家园建设者。
(作者单位:中共拉萨市委党校)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