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打通主题教育在高校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
在首都北京,1076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师生走上长安街、走过天安门,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中向祖国诚挚献礼;在安徽大别山,北二外邀请30个省、236所学校的630支团队深挖金寨红色文化资源,以青年智慧助力革命老区脱贫;在西藏拉萨,由北二外牵头组织的“首都教育系统服务保障国庆活动西藏宣讲团”满怀热情,在雪域高原播下理想和爱国的种子……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启动后,北二外以先手棋谋划一盘棋,打通主题教育在高校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把主题教育的显著成效转换为推动学校改革创新的实际成果,形成北二外的生动实践。
“书记在现场”:
问需于基层 问计于师生
在北二外,无论是青年学子,还是白发苍苍的老教授,都知道“书记在现场”工作法。为了让问题能现场解决,北二外党委书记顾晓园亲自牵头,统筹学校领导班子和职能部门,及时发现学校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堵点,层层破解、步步落实,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为了推动主题教育在北二外落地生根,学校进行了6个主题调研,调研包括学校发展中的难题、师生关心的问题35项,在问计问需中摸实情、出实招。学校领导班子下沉教学科研一线,深入师生员工中间,走访社会合作机构组织,找出学校发展中的差距,破解难题。
3个月来,“书记在现场”工作法推动解决了46个问题。对现场不能解决的问题,明确解决的时间表、线路图。为了确保问题解决渠道畅通、信息对称,学校还专门建立院校两级衔接联动机制,打通了解决问题的“肠梗阻”。
“书记在现场”工作法成了北二外联系师生的“真经”,有力地促进了主题教育在校园扎根生效。“教授直通车”由校领导直接联系教授和中青年教师骨干,联系180多人次,现场为教师答疑解惑;“心之约”工程直接对接学生,校领导、中层干部与学生结对子106个、对接班级106个,开展校领导午间“食刻交流”9次;推进了校党委班子和二级党组织班子成员联系基层党支部制度。多维度多方式的联系机制覆盖全、渠道新,发现问题准、效率高,提出措施接地气。在推动主题教育入脑入心的同时,让师生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提升。
金牌老师现身说法:
让“初心”“使命”入脑入心
“我们在高原,缺氧不缺精神。”首都教育系统服务保障国庆活动西藏宣讲团成员、北二外学生田淏元表示。
今年10月,田淏元走进海拔3650米的西藏,在西藏大学、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和北二外拉萨附属中学等十余所学校,为上千名大中小学生进行了三场宣讲,讲述了国庆70周年的动人场景和难忘时刻。作为全国宣讲活动唯一牵头的市属高校,田淏元说:“这是全体北二外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实践。”
北二外是一所有着红色基因的学校,当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筹建。北二外厚植师生家国情怀,让“初心”与“使命”进教材、进课堂、入头脑。在全国高校启动“传承红色基因 培育时代新人”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红色资源的融合、转化与发展;鼓励师生身体力行做“红色精神宣讲家”。
张洪仪教授是阿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党章》的主要译者之一,他与师生分享翻译的感悟。学生表示,这样的学习生动、形象,入脑入心,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认同。
为了确保主题教育任务落细落实,主题教育期间,校领导班子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开展支部微宣讲、学生微党课、“世说习语”微宣传等活动,做到“缺什么、补什么”,推动主题教育学习成果向实践转化,让师生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
讲好“二外故事”:
培养有“中国心”的中外人文交流人才
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外国语大学,北二外一直将培养有“中国心”的中外人文交流人才作为办学目标,把主题教育实效转化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9月17日,“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在北二外启动。活动现场,北二外的青年教师以韩语、俄语、日语、阿拉伯语、英语五个语种朗诵了《周恩来寄语青年》,传承总理精神、赓续红色基因,诵出了北二外教育报国的初心感悟,为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提供了自己的经验与智慧。
近年来,北二外坚持以“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同时还承担了北京市外培、法国夏斗湖海外办学等人才培养项目,培养出一批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国际化复合人才。
北二外还组建了首都国际交往中心研究院、首都公共政策翻译研究中心等16个特色智库,为“一带一路”全面合作提供智慧。同时还开展北京城市品牌形象传播、北京友好城市研究、北京国际形象调查等专题研究,及时、准确对外翻译国家和北京市各领域公共政策,讲好新时代北京故事、中国故事。
北二外党委书记顾晓园表示:“学校将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教育教学、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打通主题教育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努力建设祖国需要、人民放心、师生满意的社会主义大学。”(记者 张景华)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