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官方网站

天山脚下播种人——记新疆拜城县克孜尔乡米斯买里村党员赛买提·艾买尔

本报记者 高阳 通讯员 辛组轩 
2020年07月16日08:14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7月的新疆天山南麓,阳光炙烤着大地,50岁的米斯买里村党员赛买提·艾买尔忙得脚不沾地:在砂石料厂为几个贫困劳动力安排好岗位之后,又去葡萄园里讲嫁接技术,一件白衬衣出门时还干干净净,晚归时汗渍早已染了一层又一层。有人叫他歇一歇,他大手一挥:“我这里握着两三百人的饭碗,歇不得呦。”

坐落于塔里木盆地西北角的新疆拜城县克孜尔乡米斯买里村,耕地面积少、贫困户基数大,夏季还经常发洪灾,贫困像一道枷锁牢牢套在了村民身上。“久而久之,村民滋生出靠天吃饭思想,种子洒在地里就再不管了,陷入因穷而懒、因懒而穷的恶性循环。”谈及当地的脱贫难题,乡里和村里的干部都很苦恼。

土里生、土里长,却不愿在土里苦熬,赛买提·艾买尔天生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头。“与其等着老天爷赏饭吃,不如靠自己搏出一片天地。”他说。赛买提先到建筑工地打工,一边学习推土机操作技术,一边虚心向汉族技术员求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农业技术推广员张章华,在他的帮助下,赛买提掌握了很多科学种植技术。他把学到的知识用到自家田地里,没成想一年下来,苞谷的产量和葡萄的挂果率比以前高了几倍,一家人的收入也连年翻番。

要脱贫,先脱盲。从那时开始,赛买提意识到知识技术的重要性。憋着一股子拼劲,依靠科学种植,赛买提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好,逐步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致富能手。

“都说富不忘本,自己富不算富,我要让家乡的人同我一起富起来才叫富。”赛买提在心里坚定了这一想法。此后,在米斯买里村的田间地头、农家小院,总能见到赛买提的身影,他积极主动为村民传授科学种植技术,宣传党的惠民政策,鼓励村民靠双手勤劳致富。1997年7月,在大家的见证下,赛买提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也更加坚定了他扶贫帮困的信念。

靠科学种植,积蓄了一定的资金后,赛买提决定带领家乡的贫困劳动力抱团发展。2013年,经过多方考察,他决定创办砂石料厂。在乡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资金、建设用地等困难一一解决后,砂石料厂成立了。赛买提聘用了12名肯吃苦、有干劲的村民,“开出了每人每月5000元的高工资,比当地公务员的收入还要高”。有人问赛买提:“你这样不吃亏吗?”赛买提笑笑:“没有高工资,怎么激发大家伙儿的干劲?”

最早进入砂石料厂的3名贫困户很快脱贫了,村民眼热了,纷纷申请加入。尽管已经满员,赛买提想尽办法安排岗位,就连周边的几个深度贫困村送来的劳动力,只要愿干肯干的,赛买提都尽量留下。砂石料厂员工沙比提·阿布拉提到这很感慨:“多亏了赛老板,是他给我工作,帮助我脱贫致富,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士气鼓起来,发展就有希望。随着国家对新疆扶贫开发的支持政策越来越多,各类产业项目纷至沓来,赛买提反倒睡不着了。“能不能趁此为更多人提供就业岗位呢?”他日思夜想,天天泡在工地上。

为群众造饭碗,怎么造?赛买提的选择就是一个字——舍。从2016年开始,赛买提拿出大部分积蓄,先后创办了惠民合作社、林园合作社,又在服务区开了一家名为“葡萄之乡”的餐厅,开始了他的“跨界”管理。200多名村民在他的帮助下端稳就业饭碗,其中三分之一是贫困劳动力,人均年收入突破3.6万元,部分贫困家庭第一年就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幸福路。

赛买提出名之后,前来拜访取经的人络绎不绝,有人问他付出了这么多得到了什么,不善言辞的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组织信任我,批准我成为一名党员,我的厂子、合作社、餐厅都是乡党委、政府帮助建起来的,这就是最大的‘得’。”

或许在赛买提的字典里,从来没有“得”字。在赛买提家,一份裱起来的特殊党费收据格外显眼。他于今年2月7日自愿交纳了1万元特殊党费,用于支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看到电视上很多人捐款,一大部分都是党员,我决定也要出点力。”不仅是捐钱,疫情期间,他提供了村里唯一的生活保障运输车辆。

其实,这些年来,自掏腰包的事情,赛买提瞒着大家伙儿干了不少:2018年,他拿出十余万元修缮村里的防洪堤,铺设简易砂石路,改造乡村环境,确保一方水土;慷慨解囊十余万为乡中心小学硬化地坪、修缮水渠、种植花草,支持教育事业;2019年初,赛买提主动对接村委会,为脱贫攻坚出谋划策,与贫困户签订收购合同35份,高于市场价格优先采购,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他就像一位孜孜不倦的园丁,以身示范蹚出一条致富路,在贫穷山乡播种脱贫希望,帮助大家成就脱贫致富梦想。”克孜尔乡驻村干部陈金柱说。

2019年底,克孜尔乡实现贫困村全部摘帽,米斯买里村的日子越来越好。“现在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参与产业,我们成了大家羡慕的幸福村了。”党支部副书记左热古丽·阿尤甫笑道。

(责编:段晨茜、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