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物”有話說系列之三
元帥的勛章、老紅軍的皮襖……它們有話說【3】
夫婦行程5000裡參加中共七大
段煥競七大代表証(圖片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李珊七大代表証(圖片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在江蘇省句容市茅山新四軍紀念館內珍藏有兩件國家一級革命文物——段煥競、李珊夫婦的中共七大代表証,它們是至今國內唯一發現的夫婦倆同時擁有並保存完好的中共七大代表証。
兩張代表証均是長8.4厘米,寬6厘米,呈對折的豎方形,紫紅綾布鑲面,封面沒有任何文字或標志。打開后,內頁白紙上為繁體字,左頁上方橫印“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下方豎印“代表証”和“第XXX號”。右頁上方橫印參加大會代表的座號和姓名,下方中間橫印“注意”,內容為“1. 絕對不得轉借,不得遺失﹔2. 出入會場須受門衛檢查。七大秘書處制”。內頁中間靠下,蓋有橢圓形紅色“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秘書處”騎縫印,李珊的代表証在印章的左側蓋有呈上下字序的紅色“候補”兩字。代表証的証書號碼、姓名、座位號均為手寫,段煥競的代表証號是“第六二二號”,座號是“22排14號”,李珊的代表証號是“第六六二號”,座號是“24排14號”。
1945年的中共七大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期間召開的唯一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從1938年11月到1945年4月,中共各地的750多名代表歷經千難萬險,突破重重封鎖陸續到達延安,段煥競、李珊夫婦就是當時參加中共七大的代表之一。
段煥競,湖南茶陵人,1938年夏,跟隨陳毅率部挺進蘇南茅山開展抗日斗爭。李珊,江西安福人,14歲投身革命,抗戰期間曾任中共皖南特委常委兼婦女部部長、新四軍一支隊二縱隊衛生部政治指導員。1942年初,中共中央決定七大代表集中到中央黨校學習。1943年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通知段煥競、李珊夫婦等去延安中央黨校學習,並准備出席中共七大。當時段煥競是新四軍一師二旅副旅長,妻子李珊在二旅衛生部當教導員。
經過倉促准備,3月中旬段煥競夫妻帶著一歲半的女兒蘇淮開始了一段艱難險阻的“小長征”。從江蘇省東台縣大橋鎮啟程,段煥競夫婦憑著智慧和勇敢,通過了20多道封鎖線,穿越了800裡敵佔區,途經了10多處革命根據地,行程5000裡,歷時半年多,才從蘇中抗日根據地到達革命聖地延安。1945年4月23日,中共“七大”在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隆重開幕,段煥競是正式代表,李珊為候補代表。
1945年10月,段煥競夫婦帶著女兒回華中准備繼續戰斗,歸途中4歲的蘇淮突然生病發高燒,因為醫治條件差,夫妻倆眼睜睜地看著長女在自己懷中死去。
戰爭年代,李珊同志專門做了一個皮挎包收藏夫婦倆的中共七大的代表証,隨身背著,20多年裡這兩張代表証一直沒有離開過她的身邊,直到1969年逝世。后來,段煥競將軍又把這兩張中共七大代表証與家裡的照片一起放在鐵盒子裡保存了起來。2007年段將軍子女將它們捐贈給了茅山新四軍紀念館。
(資料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浙江省文物局網站)
![]() |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